識三十頌研究(一三六)     智 果

    
    ◎修習位 ── 廣釋行義.明數行第一(續二)

    修習位菩薩,修十種勝行,前三勝行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已略釋訖,今續說第四精進勝行。

  
(四)精進勝行

   《論》九云:「精進有三種,謂被甲精進、攝善精進、利樂精進。」
   《瑜伽》四十二則云:「一擐甲精進,二攝善法精進、三饒益有情精進。」(案:「擐」,穿著也;「擐甲」即穿著鎧甲也。)
   《對法》十二云則云:「善根方便任持,善根圓證任持,善根無盡任持。」

   
甲、釋精進名

   《法界次第初門》卷五云:「毘梨耶,秦言精進,欲樂勤行善法,不自放逸,謂之精進。」
   《大乘義章》卷十五云:「毘離耶者,此名精進,練心於法,故說為精;精心務達,故稱為進。」即藉著佛法,反覆修練自心,令自心於佛法,由生轉熟,謂之「精」;一念精誠,念念相續,力求通達佛法,謂之「進」。
總之:「精進」即是努力向上、向善、向光明、向菩提之心。

   
乙、精進種類

   
初略說
    一、被甲精進
── 「被」當動詞用,音「披」,披覆也。及最初時,自勵誓言:「我當作如是之事,假使熱鐵輪,在我頂上旋,我所作為,自利利他之大事,雖經無數大劫,終無退屈之念」,恰如被上戰甲,戴上鋼盔之武士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無所怖畏也。
    二、攝善精進
──  攝諸善法,勤修不倦也。
    三、利樂精進
──  勤化一切眾生,離苦得樂,心不厭倦也。
以上三種精進,若《對法論》則稱為三種任持(「任持」,即是對某種事業,具有堪能擔當勝任之能力),何等為三?
    一、善根方便任持
──  即對於進趣無上菩提之大事,具有堪能擔當勝任之能力!此亦即「被甲精進」也。
    二、善根圓證任持
──  即對於成滿無上菩提之大事,具有堪能擔當勝任之能力!此亦即「攝善精進」也。
    三、善根無盡任持
──  即對於盡未際,恆作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之大事,具有堪能擔當勝任之能力!此亦即「利樂精進」也。
後廣說
    一、被甲精進
── 《瑜伽》四十二云:「云何菩薩擐甲精進?謂諸菩薩,於發『加行精進』(更加一段力修行)之前,其心勇悍,先擐誓甲:『若我為脫一有情苦,以千大劫,等一日夜,處那洛迦(那洛迦,梵語,此翻苦具,即地獄也),不在餘趣;乃至菩薩,經爾所時,證無上正等菩提。假使過此百千俱胝(俱胝,此翻為億)倍數時劫,方證無上正等菩提,我之勇悍,亦無退屈。於求無上正等菩提,非不進趣,既進趣已,勤勇無懈,何況所經時短苦薄,是名菩薩擐甲精進。』」
    二、攝善精進
── 《瑜伽》四十二云:「云何菩薩攝善法精進?謂諸菩薩,所有精進,能為施、戒、忍、精進、靜慮、慧波羅蜜多加行,能成辦施、戒、忍、精進、靜慮、慧波羅蜜多。」當知,此復略有七種:
    1.無動精進
──  一切分別,種種分別,根本煩惱,少分煩惱,一切異論,一切苦觸,不傾動故。(案:譬如《徹悟大師語錄》云:「我輩修習淨業,信貴於深,願貴於切,以信深願切故,一切邪說,莫能搖惑,一切境緣,莫能引轉。若正修淨業時,倘達摩大師,忽現在前,乃曰:『吾有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之禪,汝但捨置念佛,吾即以此禪援汝。』但當向祖師作禮,謂:『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,發願受持,終身不易,祖師雖有深妙禪道,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。』」以上祖師之開示,即是『無動精進』義也。)
    2.堅固精進
──  是殷重加行故(即恆常至誠懇切,勤修加行,無有放逸也)。
    3.無量精進
──  能現證得一切明處故(案:一切明處,即指五明處,即內明處、因明處、醫方明處、聲明處、工業明處,當知:此五明處,即是菩薩一切慧──  世間慧、出世間慧之自性也,菩薩於此五種明處勤求故。)
    4.方便相應精進
──  所應得義(指『無上菩提』),無顛倒道(指「十地以上」之菩薩道),隨順而行故,平等通達故。
    5.無倒精進
──  修菩薩行者,於己所修一切善業,及方便善巧饒益之行,以淨信心,回向於他,而求無上正等菩提;終不以此所集善根,倒求世間果報,是為無倒精進。
    6.恆常精進
──  是無間加行故,猶如世間鑽木取火,於菩薩道恆常修習。
    7.離慢精進
──  由勤精進,離高舉故(高舉者,指憍慢心)。
由此七種攝善法精進,勤加行故,令諸菩薩,速能圓滿波羅蜜多,疾證無上正等菩提。
    三、利樂精進
── 《演祕》卷七末云:「此精進略有十一相:
    1.諸菩薩於諸有情,彼彼事業,皆為助伴。
    2.諸菩薩為諸有情,如理宣說,令斷諸惡。
    3.諸菩薩於其有恩諸有情所,深知恩惠,常思酬報。
    4.諸菩薩於遭怖畏諸有情類,能為救護。
    5.諸菩薩於處衰惱諸有情類,能善開解,令離愁憂。
    6.諸菩薩備資生具,隨有來求,即皆施與。
    7.諸菩薩性好攝受諸有情類,如法御眾(隨順佛所說之教法,統理大眾),方便饒益,以無染心,先與依止(依附安住),以憐愍心,現作饒益。
    8.諸菩薩於有情心,性好隨轉(隨順眾生),先知體性,方隨彼轉,為隨彼心,而令惡止,善法得生。
    9.諸菩薩性好讚揚真實功德,令他歡喜,於信功德具足者前,讚揚信德,令其歡喜;於戒功德具足者前,讚揚戒德,令其歡喜;於聞功德具足者前,讚揚聞德,令其歡喜;於捨功德具足者前,讚揚捨德,令其歡喜;於慧功德具足者前,讚揚慧德,令其歡喜(令諸有情歡喜進學)。
    10.諸菩薩性好悲愍,以調伏法,調伏有情:
    若諸有情有下品過,下品違犯,內懷親愛,無損惱心,以軟訶責而訶責之。
    若諸有情有中品過,中品違犯,內懷親愛,無損惱心,以中訶責而訶責之。
    若諸有情有上品過,上品違犯,內懷親愛,無損惱心,以上訶責而訶責之(為欲令其出離不善處,安立善處)。
    11.諸菩薩為欲饒益諸有情故,現神通力,示現那洛迦等諸惡趣,令諸有情厭離不善,方便接引,令入佛聖教,歡喜信樂,生希有心,勤修正行。」
    上來修習位十種勝行之四「精進勝行」,已略釋訖。(全文未完待續)
   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