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概要十四講表(十四) |
(乙)苦果略舉 既然明白有煩惱障之人生實質是苦,但不知人生苦事究有那些?有詩云︰「如何說得娑婆(此世界)苦?苦事紛紛等蝟毛!」所謂「苦海無邊」,豈能輕易道盡?佛典歸納為「八萬四千苦」、「百一十苦」、「三苦」、「八苦」等。今略說「三苦」、「八苦」。 ◎苦苦 在感受上本身即是苦的、逼迫性的,不必等到變壞時才感覺苦,此種苦即稱為「苦苦」。此中包含八種苦,即所謂「八苦」。 ●生苦
人生從一開始入胎、坐胎,即是苦的。省庵祖師詩云︰「業風吹識入胞胎,獄戶深藏實可哀」,謂神識受業力牽引,投入母胎,處母胎中,如坐牢獄,絲毫不得舒適、安寧。《入胞胎經》云︰「生臟(如胃)之下,熟藏(如膀胱)之上,內熱煎煮,五處緊縛,如在革囊。」謂胎兒在子宮內,被母親裝滿食物之胃部下壓,又被裝滿尿液之膀胱上擠,整個軀幹和四肢猶如緊裹在皮囊裡。又云︰「若母多食,或時少食,皆受苦惱。如是,若食極膩,或食乾燥,極冷極熱,鹹淡苦醋,或太甘辛,食此等時,皆受苦痛。」謂母親吃得太多、太少、太油膩、太乾燥、太冷、太熱、太鹹、太淡,乃至太辣等,胎兒都會覺得不舒服。又云︰「若母行欲,或急行走,或時危坐,久坐久臥,跳擲之時,悉皆受苦。」謂母或行欲事,或走得太快,或坐得太直,乃至久坐久臥,跳上跳下等,胎兒都會覺得痛苦。又云︰「當知處母胎中,有如是等種種諸苦逼迫其身,不可具說。」故坐胎又稱「胎獄」。 ●老苦
人生從幼而少、而壯、而老、而死,所體現的就是一輪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的過程。少壯時期,如花之怒放;老衰時期,則如花之枯萎。此時血氣已衰,髮白面皺,容貌、氣力、精神皆不比當年了。老來之種種無奈與不便,實非青少年所能體會,常聞老人家言︰「待你活得如我這般老時,你就知道了。」誠然! ●病苦
佛典云:「身為四大假合」,四大指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要素。「地大」以堅礙為性,如筋骨、皮肉、爪齒等;「水大」以潤溼為性,如膿血、涕唾、尿液等;「火大」以燥熱為性,如身中煖氣(體溫)等;「風大」以動轉為性,如呼吸等。 ●死苦
「死」為人人所最不願,卻為人人所不能免,在死亡面前,帝王與百姓平等,醫者與患者亦平等,王羲之云︰「死生亦大矣,豈不痛哉!」誠為千古共嘆! ●愛別離苦 「生離死別」最令人斷腸,所謂「黯然銷魂者,惟別而已矣!」尤其愈親密愛著的人事物,別離時愈是傷痛難堪。省祖詩云︰「虞氏帳中辭項羽,明妃馬上謝君王」,古人抒發離愁別恨之詩文作品,字字血淚,不勝枚舉!佛典云︰吾人無始來為別離苦所流眼淚,積聚起來,四大海容納不下。 ●怨憎會苦
俗云︰「不是冤家不聚頭」,吾人所憎惡之人事物,本求遠離,卻往往反來聚會,躲也躲不掉,逃也逃不開。省祖詩云︰「好事欲求難得到,冤家欲避反相逢」,如宋朝陸游與唐婉本為一對佳偶,偏遇陸母不喜唐婉,視如冤仇,逼其休妻,乃至兩人後半生皆受相思之苦,唐婉不久即抑鬱而終,陸游最終也抱憾離開人世! ●求不得苦 俗云︰「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」,吾人想求而得不到者多矣!如人人希求功名富貴,聰慧貌美,卻往往事與願違,落空者多,如願者少。省祖詩云︰「揚帆屢見沉舟客,掛榜偏傷落第人!」 ●五陰熾盛苦
「五陰」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乃構成吾人身心之五種因素。「色」指四大假合之色身,「受」指對境感受之心理,「想」指對境想像之心理,「行」指對境起貪、瞋等造作之心理,「識」指眼識、耳識等八識。「陰」為覆蓋、遮蔽之義,謂五法覆蓋、遮蔽吾人之真性故。又名「五蘊」,「蘊」為類聚義,謂五法各為一類聚(諸色、諸受、諸想等),而吾人身心又為此五法之聚合也。 ●內之(內)不淨 「生」、「老」、「病」、「死」、「五陰熾盛」此五種為身「內」之苦,然身內苦不只如此;再往「內」推,則可發現整個身體,充滿不淨,臟腑膿血、尿屎涕唾,無一可樂!無一非苦! ●後之(後)輪迴不停 「死」為身後之苦,然身後苦不只如此;再往「後」推,死後並未結束,仍要輪迴不停,受苦不止! ●外之(外)天災人禍
「愛別離」、「怨憎會」、「求不得」為身「外」之苦(由身外因素造成之苦),然身外苦不只如此;再往「外」推,還有各種天災人禍,如水、火、刀、兵、颱風、地震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