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發願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和 風

    
    菩薩發願有總有別。「四弘誓願」為總願,一切菩薩初發心時,必發此願。別願則依個別因緣而發,如: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,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………等等。吾人修學大乘菩薩道,必得了解何謂「四弘誓願」及「如何發願」,如此才稱得上修習菩薩道。

    諸佛弘誓

    首先,先解釋「四弘誓願」之義。「四」為數字。所願廣普曰「弘」,即所發的願是廣大普遍利益一切眾生,不是為自己或為自家眷屬利益而發。自制其心為「誓」,發誓後,心就被誓給限制住,像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一樣。志求滿足為「願」,「志」是心中所定的目標,《論語》云:「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」志向一旦定了,便勇往直前,直到滿願才罷休。
    思惟「弘誓願」三字,越覺「誓」字特別有意思。吾人平日也常發願,二課回向時也發願「願生西方淨土中」、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為何我們仍然悠悠忽忽的過日子,一點都不像願意往生的樣子呢?若能有強大的約束力,只要我們忘記念佛,忘記要往生,就立刻約束、提醒我們提起佛號和信願,這樣何愁不能往生。問題在於,這「約束力」從何而生呢?

    誓願有力

    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,在世自在王佛前立下四十八大願,每一願的首句和末句都是「設我得佛,……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」。「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」就是「誓」。凡夫平常若要人相信自己的為人,總會當眾起誓:「若我所說有半點謊話,就不得好死」。又如賭徒為了向家人宣示自己不再賭博,便往往發誓:「若我再去賭,就砍斷一根手指,以示警告」。這三者的相同點都是若沒做到某件事,就讓自己吃苦頭,這就是要用可怕的結果來鞭策自己。
    古代祖師大德仿照此例,便常常這樣起誓:「若我又犯……過錯,我就下地獄」。乍聽之下,真令人心頭為之一驚,不得不深深佩服祖師大德的勇氣。事後仔細思惟這當中的道理,不難發現纖毫惡事都是地獄因,即使我們不像祖師發此重誓,死後仍會墮入地獄受苦,既然如此,我們為何還不知警惕呢?就是這種鴕鳥個性,使我們不知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?」。無常大鬼我們看不到,所以不知道畏懼。
    因此,我們應效法祖師用有形的誓詞來針砭自己,以收「約束」的效果。如春秋時代的吳王夫差敗於越國,渴望有復國的一天,為了避免自己懈怠而忘失初衷,便派人在門口監視自己,一旦有所鬆懈,便喝斥道:「難道你忘了喪父、喪國的恥辱了嗎?」以此不斷自我提醒,最後終成復國大業。

    但辦肯心

    想想,自己一定得用「下地獄」作為誓詞嗎?不必!可視各人習性而有所不同。因為,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罩門在何處。蕅祖說:「但辦肯心」,一旦肯狠狠抓住自己的罩門不放,便能收「約束」的效力。如慚愧心強者,一旦犯錯就慚愧不已,不敢再犯,故不必強發「下地獄」的誓言。而孝心懇切者,便可以「若我學佛怠惰,就是對不起父母、子女」自我策勵,也能發揮不錯的功效。如果自知根鈍障深,便可如是起誓:「若我沒做早晚課,就請佛菩薩給我重重的懲罰」。
    相信在「誓言」的驅策下,做課就能一切平順。如果因為沒做功課而遭惡報,當下也不必怨天尤人,因為是自己向佛菩薩提出的要求,就默默念佛,安心受報吧!

    發願起誓

    最後要問,該如何起誓呢?分兩個層次來說明。一者,先檢視平日自己最常犯的毛病,將它列在紙上,擇一、二點最感困擾的(如:偷懶不做二課、脾氣暴躁、念佛昏沉或散亂……等等)先下手。二者,再找出自己最害怕的果報,如雪公最害怕「糞屎地獄」便一定要學佛念佛,才可不墮地獄,如此才具有鞭策的作用。方法千變萬化,可隨個人需要而作調整,但是切記把握「簡單」和「具體」的原則,如此才容易切實履行。
    菩提路上,非誓不足以滿願。若自己個性被動,又真想在佛道上有所成就,就為自己起個誓吧!就此上路,相信必能往生無 ,直登一生補處。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