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發願 ●和 風 |
諸佛弘誓
首先,先解釋「四弘誓願」之義。「四」為數字。所願廣普曰「弘」,即所發的願是廣大普遍利益一切眾生,不是為自己或為自家眷屬利益而發。自制其心為「誓」,發誓後,心就被誓給限制住,像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一樣。志求滿足為「願」,「志」是心中所定的目標,《論語》云:「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」志向一旦定了,便勇往直前,直到滿願才罷休。 誓願有力
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,在世自在王佛前立下四十八大願,每一願的首句和末句都是「設我得佛,……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」。「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」就是「誓」。凡夫平常若要人相信自己的為人,總會當眾起誓:「若我所說有半點謊話,就不得好死」。又如賭徒為了向家人宣示自己不再賭博,便往往發誓:「若我再去賭,就砍斷一根手指,以示警告」。這三者的相同點都是若沒做到某件事,就讓自己吃苦頭,這就是要用可怕的結果來鞭策自己。 但辦肯心
想想,自己一定得用「下地獄」作為誓詞嗎?不必!可視各人習性而有所不同。因為,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罩門在何處。蕅祖說:「但辦肯心」,一旦肯狠狠抓住自己的罩門不放,便能收「約束」的效力。如慚愧心強者,一旦犯錯就慚愧不已,不敢再犯,故不必強發「下地獄」的誓言。而孝心懇切者,便可以「若我學佛怠惰,就是對不起父母、子女」自我策勵,也能發揮不錯的功效。如果自知根鈍障深,便可如是起誓:「若我沒做早晚課,就請佛菩薩給我重重的懲罰」。 發願起誓
最後要問,該如何起誓呢?分兩個層次來說明。一者,先檢視平日自己最常犯的毛病,將它列在紙上,擇一、二點最感困擾的(如:偷懶不做二課、脾氣暴躁、念佛昏沉或散亂……等等)先下手。二者,再找出自己最害怕的果報,如雪公最害怕「糞屎地獄」便一定要學佛念佛,才可不墮地獄,如此才具有鞭策的作用。方法千變萬化,可隨個人需要而作調整,但是切記把握「簡單」和「具體」的原則,如此才容易切實履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