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壞苦
吾人所感受為「樂」者,終究會變壞,變壞了就感到苦,是名「壞苦」。又「樂」的當下,亦非實樂,以其為「所苦暫停暫去、所樂不止仍苦」故,所以「樂」不久住,久住又轉為「苦」矣,是名「壞苦」。
●萬法無常
「萬法無常」說的正是「壞苦」的道理,俗云:「人無千日好,花無百日紅」,世間萬象,不斷生、住、異、滅,因緣和合則「生」、則「住」,因緣散離則「異」、則「滅」;所以再美好的人事物都會變壞,無有永恆不變者。大好時候何等風光得意,轉瞬間,走下坡時,卻又何等寥落不堪!
古人云︰「賀者在堂,弔者在閭」,實為覺悟之語,此非故作悲觀,而是道盡了人生的實情!只是一般人掩耳盜鈴、茍且偷安的駝鳥心態,耽溺於一時的假樂中,不肯也不敢正視終歸幻滅的現實而已。其實雖不敢正視,而「苦」終究存在,一點也沒有解除。
世人不知此中道理,故多沉迷於一時之假樂,以為真實,以為永恆,因此而醉生夢死,而縱情享受,惑業從此加重矣!學佛之人務必於此深刻省思,覺照此「樂受」虛幻無常,不過是一種「壞苦」而已!如此方能跳脫迷執,遠離苦惱。
◎行苦
「行」為遷流生滅之義,而生滅遷流即是「苦」。前「苦苦」就五受中「苦」、「憂」二受言之,「壞苦」就「喜」、「樂」二受言之,今「行苦」則就「捨」受言之。吾人有時感到「不苦不樂」,此時雖無「苦苦」、「壞苦」可言,然仍有「行苦」,以吾人身心剎那生滅,不能自主,故為「苦」。
●剎那生滅
前第二表中已言之,宇宙一切法相,皆是剎那生、剎那滅,內而身心,外而世界,無一法不然。
前所謂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,乃因萬法生滅、滅生,而成相似相續之流,就一期相似相續生滅流而論,方有「住」、「異」等相。若剋就每一法言之,則每一法「生」起的剎那,同時就「滅」盡了,尚無一剎那的存在,何況是「住」、「異」呢?
《仁王經》云︰「一念中有九十剎那,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」,吾人無明心識生滅閃爍之快速,誠難思議,令人驚嘆不已!心識如此,故唯識所現萬法亦復如是。
相對眾生生滅法相而言,則佛智所證「涅槃」,乃為不生不滅、寂滅無為、安樂解脫之境界。吾人一日未能轉識成智,則此「行苦」一日不除。
綜上三苦,為吾人之所受,由此可證有煩惱障之人生,其實質為苦。或問︰所受為苦,理固然矣!然佛學何必專往苦方面講,居苦言苦,無乃太苦乎?「樂」雖是假,然多往樂方面想,苦中作樂,不亦可樂乎?答︰此非佛學故意講苦,而是言其實況,蓋覺悟者,乃悟其實況也;否則,不知實況,以苦為樂,乃至「樂不思蜀」,豈不大顛倒?必也使之覺悟實質是苦,乃能發憤向上,謀求提升,以期脫離苦海;自古聖賢豪傑,無有不從苦中奮脫而出,故佛說「八苦為八師」。
是故佛法第一步教吾人覺悟於「苦」,所謂「觀受是苦」(此表副標題),此為佛法「四念處觀」法門之一,「四念處觀」為佛法道品之第一道品,乃覺悟、開智之發端也。
(丙)三界統苦
上舉諸苦,雖偏就人類言之,實則三界六道眾生統皆不能免於苦。佛說凡夫眾生共有六大類,名為「六道」(第六表詳之);六道依其層次高下,分為「三界」;三界眾生受苦不同,下分別言之。
◎欲界──
苦苦、壞苦、行苦
此界眾生有男女、飲食、睡眠等種種欲望,故名「欲界」。其範圍包括天道之「六層天」,及「五趣雜居地(餘五道所居處)」。
欲界統受三苦,以欲界眾生有男女、飲食之欲故;蓋煩惱障中以貪欲為首,貪欲中以淫、食二欲為重;孔子云:「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」,不只人類之大欲,亦為眾生之大欲,有此大欲,則「欲界」不能出,「苦苦」不能免。
◎色界──
壞苦、行苦
此界眾生已有禪定功夫,故無男女、飲食等欲,然猶有身相、宮殿、樓閣等色相,故名「色界」。其範圍包括「四禪天」,共十八層天。
此界天人,無有男女之別,不向外貪求五欲,惟以禪悅滋養身心。無欲故無「苦苦」,然猶有身、殿色相,及禪悅之「樂受」,將來終須壞滅,不離無常,故有「壞苦」及「行苦」。
◎無色界──
行苦
此界眾生禪定更深,不但無諸貪欲,且無諸色相,其第六意識緣「虛空」等處而入「空定」,因空法持心,故諸色相不得起,故名「無色界」,又名「空界」。其範圍包括「四空天」,四層空界天。
此界天人,已無色相、禪悅等「樂受」之執著,惟與「捨受」相應,故無「壞苦」,然尚有「行苦」。蓋彼雖無下二界之粗妄想,然尚有細妄想,即此緣「虛空」入定之識心,仍是因緣所生、生滅不實;而彼執此心識為實,故無空觀觀慧,不能斷煩惱,證涅槃,故仍有「行苦」。
由上可知,三界眾生統須受苦,想要離苦,必須跳出三界。然則,該如何方能跳出?
(丁)受苦益起顛倒
「解苦妄作復造苦因」──
一般凡夫受苦之時,未有不想立即解苦者,然而不了真正解苦之道,無知妄作,不但不能解苦,反更造下苦因。如欲解「求不得」苦,不循正道,不俟天命,乃行險僥倖,或偷或搶;又如欲解「怨憎會」苦,不反求諸己,不消釋冤結,乃起大瞋恚,或打或罵;因此更加「起惑」、「造業」,將來惟有復更「受苦」而已!
「加苦續苦無有已時」──
如是由惑起業,因業感苦,於苦復更起惑,惑、業、苦三,循環不斷,輪轉不休(故名「三輪」、「三障」),此三界苦海所以波騰不息也!
「喻如揚湯止沸」──
此種情形,猶如將沸湯播揚,使其暫不沸騰,然終非治本之道,最後仍是滾上加滾而已!
然則,治本之道為何?答︰「釜底抽薪」是也,破煩惱,斷惑業,自然跳出三界,不再感苦矣!此則待第八表以後詳明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