淇水的竹子

      ── 活到老學到老的衛武公            治 煩

    

    瞻彼淇奧,綠竹猗猗。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(詩經衛風)


    春秋時代,衛武公是一位令人稱頌的國君,他是周公弟弟康叔的九世孫。即位後,勤修康叔之政,使國內政事通達,百姓和樂。又能匡救周室,平息犬戎之亂。輔佐周平王東遷都洛陽,周平王為了表彰武公的功勞,進封為「公爵」。衛武公年屆九十五歲,還不斷地要左右臣下,指正他的缺失,這分「耄年作戒」──活到老學到老的勇氣,知者識者無不佩服。
    根據《國語.楚語》,學問淵博的楚國倚相,曾這麼形容衛武公:「昔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,猶箴儆於國,曰:『自卿以下至於師、長、士,苟在朝者,無謂我老耄而舍我,必恭恪於朝,朝夕以交戒我;聞一二之言,必誦志而納之,以訓道我。』
    在輿有旅賁之規,位宁有官師之典,倚几有誦訓之諫,居寢有褻御之箴,臨事有瞽史之道,宴居有師工之誦。史不失書,矇不失誦,以訓御之,於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。及其沒也,謂之睿聖武公。」
    衛國武公在位時,雖然年紀已是九十五歲了,仍然不斷的規戒國人說,凡是在朝的公卿大夫,乃至於士人,萬不可因我年老而捨棄了對我的勸諫,務必要恭謹的遵守職責,不分白日或夜晚,都要以正道來向我勸戒。對於所進諫的善言,我必定將它記誦在心,用以感謝眾人對我的教導。
    當我乘車駕時,左右衛士能以乘輿之禮輔助我。出入門廷時,門官常以禮節提醒我。工匠能將訓勉之言刻在製作的座椅几案上。寢居休息時,在旁服侍的近臣能以規矩勉勵我。主持國家祭典時,太史與太師都能引導我合於禮法。飲食宴樂時,御廚要誦讀聖賢之言來規戒我。在朝記錄的史官與傳誦的瞽矇,也都能經常對我進諫。於是衛武公作《大雅.抑》詩,用以儆惕自己,所謂「慎爾出話,敬爾威儀」,言語威儀都該謹慎,詩中有「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。斯言之玷,不可為也。」的句子,尤為後人三復不忘的銘言。
    衛武公因為深得周家、衛國百姓的愛戴,後人感念他的高風大德,尊稱他為「睿聖武公」。在《詩經.衛風》有一篇〈淇奧〉,詩云:「瞻彼淇奧,綠竹猗猗,有匪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」,詩中的「有匪(斐)君子」說的是誰呢?《毛詩序》說是衛武公,衛國百姓以這首詩讚美衛武公「有文章,又能聽其規諫,以禮自防」,就像淇水邊的翠綠脩竹,得自淇水的滋潤,長得那麼美好茂盛。衛武公鼓勵左右臣下要隨時規諫,以便他磨礪自修,使道德愈發美好,終能成為斐然可觀的君子。就像粗糙的獸骨玉石,經過切磋琢磨的功夫,更顯得精美可愛。

   

    (衛武公能受人規諫,有如淇水邊的翠綠脩竹,長得美好茂盛。)

    淇水河畔是殷商首都朝歌的所在地,距離古都長安、洛陽不遠,自《詩經》以來,歷代吟詠淇河的詩詞佳句極多,被人稱作「流淌著詩歌的河」。在淇水河畔,武公的後人建了一座「淇園」,後來改建成武公祠,祠有「斐亭」一座。今人在淇水建了水庫,紀念衛武公的遺址建物都淹在水下了。淇河兩岸原來盛產竹子,在歷史上遭到多次砍伐,有人砍淇園的竹子堵塞河水的決口,或是伐取淇園的竹子造箭百萬枝。到了北宋,金人佔領中原以後,大量砍伐淇河兩岸的林木竹子,燒成火炭。這「瞻彼淇奧,綠竹猗猗」的動人情景,如今只能在古人的詩篇中尋訪了。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