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 。 ﹂ 虞 氏 ︽ 逸 象 ︾ 注 : ﹁ 朱 子 發 曰 , |
。 郭 璞 ︽ 洞 林 ︾ 說 : ﹁ 魚 者 , 震 之 廢 氣 |
為 魚 者 , 觀 巽 陰 為 蛇 為 魚 , 伏 震 陽 為 龍 |
五 體 巽 , 故 虞 注 : ﹁ 巽 為 魚 為 繩 。 ﹂ 巽 |
虞 注 ○ 剝 卦 由 消 觀 卦 九 五 而 成 。 觀 |
依 李 氏 ︽ 疏 ︾ 解 釋 。 |
之 次 第 , 故 得 无 不 利 矣 。 ﹂ |
御 有 序 。 六 五 既 為 眾 陰 之 主 , 能 有 貫 魚 |
有 次 序 , 不 相 瀆 亂 。 此 則 貴 賤 有 章 , 寵 |
喻 眾 陰 也 。 夫 宮 人 者 , 后 夫 人 嬪 妾 , 各 |
, 駢 頭 相 次 , 似 貫 魚 也 。 魚 為 陰 物 , 以 |
何 妥 注 : ﹁ 夫 剝 之 為 卦 , 下 比 五 陰 |
, 故 无 不 利 也 。 ﹂ |
, 陰 得 麗 之 , 故 以 宮 人 寵 。 動 得 正 成 觀 |
, 人 謂 乾 五 , 以 陰 代 陽 , 五 貫 乾 為 寵 人 |
繩 , 艮 手 持 繩 貫 巽 , 故 貫 魚 也 。 艮 為 宮 |
虞 仲 翔 注 : ﹁ 剝 消 觀 五 , 巽 為 魚 為 |
|
人 寵 , 无 不 利 。 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
貫 乾 為 寵 人 。 ﹂ 五 上 承 于 陽 , 眾 陰 得 而 |
坤 陰 消 至 五 , 通 于 天 位 , 故 注 云 : ﹁ 五 |
陰 消 乾 陽 , 所 以 注 云 : ﹁ 以 陰 代 陽 。 ﹂ |
有 ﹁ 宮 人 ﹂ 之 象 。 剝 是 陰 消 之 卦 , 以 坤 |
閽 寺 。 ﹂ 群 陰 在 門 闕 之 內 , 閽 守 之 。 故 |
五 體 艮 。 ︽ 說 卦 傳 ︾ : ﹁ 艮 為 門 闕 , 為 |
得 正 于 尊 位 , 坤 虛 无 君 , 以 是 承 上 。 剝 |
消 成 剝 。 剝 以 一 陽 統 之 于 上 。 剝 六 五 不 |
人 。 此 處 稱 宮 人 , 而 不 稱 后 者 , 觀 五 已 |
此 注 云 : ﹁ 人 謂 乾 五 。 ﹂ 此 人 , 即 指 宮 |
為 乾 。 虞 氏 ︽ 逸 象 ︾ : ﹁ 乾 為 人 。 ﹂ 故 |
: ﹁ 艮 為 宮 室 。 ﹂ 觀 九 五 未 消 時 , 則 五 |
︽ 說 卦 傳 ︾ : ﹁ 艮 為 宮 闕 。 ﹂ 故 此 注 云 |
手 持 繩 貫 巽 , 就 是 爻 辭 ﹁ 貫 魚 ﹂ 之 象 。 |
成 艮 。 ︽ 說 卦 傳 ︾ : ﹁ 艮 為 手 。 ﹂ 以 艮 |
: ﹁ 巽 為 繩 。 ﹂ 消 觀 成 剝 , 則 上 體 巽 消 |
。 ︽ 說 卦 傳 ︾ : ﹁ 巽 為 繩 直 。 ﹂ 故 注 云 |
魚 眼 , 魚 目 不 暝 , 是 為 白 眼 , 故 巽 為 魚 |
︽ 說 卦 傳 ︾ : ﹁ 巽 為 多 白 眼 。 ﹂ 白 眼 是 |
巽 王 則 震 廢 , 故 仲 翔 以 巽 為 魚 也 。 ﹂ 又 |
|
|||||||||||||||||||
无 不 利 。 |
使 群 陰 貫 魚 以 進 , 不 至 有 逼 上 之 嫌 ,故 |
承 一 陽 。 自 己 居 中 , 有 中 和 之 德 , 而 又 |
云 : ﹁ 寵 御 有 序 。 ﹂ 六 五 統 率 眾 陰 , 上 |
故 云 : ﹁ 貴 賤 有 章 。 ﹂ 由 上 而 及 下 , 故 |
爻 , 但 五 爻 居 于 貴 位 , 其 下 四 爻 皆 賤 。 |
瀆 亂 。 ﹂ 一 陽 之 下 的 五 陰 , 雖 然 都 是 陰 |
宮 人 者 , 后 夫 人 嬪 妾 , 各 有 次 序 , 不 相 |
為 世 婦 , 初 六 為 御 妻 。 所 以 注 云 : ﹁ 夫 |
之 長 。 六 四 為 夫 人 , 六 三 為 九 嬪 , 六 二 |
也 。 ﹂ 比 于 人 事 , 六 五 是 王 后 , 為 宮 人 |
爻 。 所 以 注 云 : ﹁ 魚 為 陰 物 , 以 喻 眾 陰 |
而 有 次 序 。 剝 卦 上 九 之 下 , 五 爻 皆 是 陰 |
聯 貫 , 依 次 而 進 。 猶 如 貫 穿 之 魚 , 並 頭 |
陰 , 駢 頭 相 次 , 是 貫 魚 之 象 。 眾 陰 並 頭 |
何 注 ○ 剝 卦 , 以 一 陽 比 在 其 下 的 五 |
﹁ 无 不 利 。 ﹂ |
六 五 失 位 , 變 正 為 九 五 , 則 成 觀 卦 , 故 |
: ﹁ 陰 貫 魚 而 欲 承 君 子 。 ﹂ 即 是 此 意 。 |
麗 之 , 故 ﹁ 以 宮 人 寵 。 ﹂ ︽ 乾 鑿 度 ︾ 曰 |
|
|||||||||||||||||||
與 宮 人 皆 陰 類 , 故 取 其 象 , 以 況 小 焉 。 |
李 氏 ︽ 纂 疏 ︾ : ﹁ 小 人 , 陰 也 。 魚 |
。 ﹂ |
女 , 小 大 雖 殊 , 寵 御 則 一 。 故 終 无 尤 也 |
小 人 焉 。 魚 大 小 一 貫 。 若 后 夫 人 嬪 婦 御 |
崔 憬 注 : ﹁ 魚 與 宮 人 皆 陰 類 , 以 比 |
无 尤 也 。 ﹂ |
︽ 象 傳 ︾ 說 : ﹁ 以 宮 人 寵 , 終 |
故 无 不 利 也 。 ﹂ |
, 陰 聽 命 于 陽 , 乃 小 人 聽 命 于 君 子 也 。 |
乎 陽 。 艮 止 , 則 必 不 剝 陽 矣 。 无 不 利 者 |
內 順 外 止 , 本 卦 原 有 此 德 , 陰 順 則 能 從 |
在 上 , 五 率 其 眾 陰 , 本 卦 原 有 此 象 。 且 |
人 , 以 次 上 行 , 進 御 而 獲 其 寵 也 。 一 陽 |
女 , 宮 人 之 象 也 。 以 宮 人 寵 者 , 統 領 宮 |
乃 陰 之 美 , 而 受 制 于 陽 者 , 艮 錯 兌 為 少 |
。 故 可 以 以 之 。 魚 、 陰 物 。 宮 人 眾 妾 , |
, 后 妃 以 之 也 。 五 , 君 位 , 為 眾 陰 之 長 |
而 相 次 以 序 , 五 陰 列 兩 旁 之 象 也 。 以 者 |
來 氏 知 德 注 : ﹁ 貫 魚 者 , 魚 之 貫 串 |
|
|||||||||||||||||||
說 : ﹁ 終 无 尤 也 。 ﹂ 但 此 小 人 必 須 有 上 |
以 轉 變 亂 世 , 趨 於 治 世 。 所 以 ︽ 象 傳 ︾ |
順 于 陽 , 而 得 其 寵 。 亂 世 有 此 小 人 , 可 |
之 親 比 , 熏 習 君 子 之 道 , 便 率 眾 陰 , 以 |
六 五 比 喻 小 人 之 長 , 因 得 上 九 君 子 |
天 心 也 。 ﹂ |
未 必 能 誅 , 而 君 子 之 禍 必 烈 。 且 誅 , 非 |
亦 自 其 一 念 善 與 之 矣 。 必 誅 之 , 則 小 人 |
人 之 始 也 。 將 挽 小 人 而 歸 于 君 子 之 途 , |
小 人 非 性 而 有 也 , 一 念 私 成 小 人 , 此 小 |
門 , 不 使 終 為 剝 也 。 是 所 謂 厚 下 也 。 夫 |
有 君 子 , 則 君 子 亦 且 與 之 。 開 以 補 過 之 |
利 者 , 一 則 應 陽 , 一 則 承 陽 也 。 小 人 知 |
, 五 為 群 陰 之 極 。 而 聖 人 系 以 无 咎 无 不 |
。 何 過 尤 哉 。 抑 聞 之 曰 , 三 為 群 陰 之 中 |
率 群 陰 , 以 受 寵 于 陽 。 則 陰 受 制 于 陽 矣 |
何 氏 楷 注 : ﹁ 五 , 本 以 陰 剝 陽 , 今 |
次 , 五 , 不 專 寵 , 故 終 无 尤 也 。 ﹂ |
女 , 雖 有 小 大 之 殊 , 進 御 則 一 。 群 陰 相 |
魚 之 大 小 一 貫 而 進 。 若 后 與 夫 人 嬪 婦 御 |
|
|||||||||||||||||||
十 月 純 坤 , 但 十 月 稱 為 陽 月 , 即 是 陽 道 |
陽 道 不 絕 , 陰 道 有 絕 。 ﹂ 十 二 消 息 卦 , |
, 故 云 ﹁ 不 食 也 。 ﹂ ︽ 白 虎 通 ︾ 曰 : ﹁ |
物 , 故 ﹁ 不 食 。 ﹂ 且 全 體 象 頤 而 下 无 震 |
, 已 復 其 正 位 , 則 有 頤 象 。 但 這 頤 中 无 |
果 。 ﹂ 上 九 不 變 , 六 三 失 正 , 變 為 九 三 |
字 同 。 上 體 艮 , 為 石 為 果 蓏 , 故 ﹁ 為 碩 |
依 李 氏 ︽ 疏 ︾ 解 釋 。 此 處 碩 字 與 石 |
變 滅 艮 。 坤 陰 迷 亂 。 故 小 人 剝 廬 也 。 ﹂ |
, 故 以 德 為 車 。 小 人 謂 坤 , 艮 為 廬 , 上 |
乾 為 君 子 , 為 德 。 坤 為 車 為 民 。 乾 在 坤 |
位 , 有 頤 象 。 頤 中 无 物 , 故 不 食 也 。 夬 |
虞 仲 翔 注 : ﹁ 艮 為 碩 果 。 謂 三 已 復 |
子 德 車 , 小 人 剝 廬 。 |
![]() 上 九 。 碩 果 不 食 。 君 |
|
六 五 與 上 九 兩 爻 自 許 , 可 為 君 子 儒 。 |
得 學 為 君 子 。 剝 卦 時 代 的 學 者 , 應 當 以 |
九 之 君 子 , 施 以 陽 明 厚 道 之 教 , 然 後 始 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
為 ﹁ 迷 ﹂ , 坤 弒 為 ﹁ 亂 ﹂ 。 是 為 ﹁ 小 人 |
。 ﹂ 上 九 變 , 則 艮 滅 , 剝 成 純 坤 。 坤 暝 |
說 卦 傳 ︾ : ﹁ 艮 為 門 闕 。 ﹂ 故 ﹁ 艮 為 廬 |
消 乾 , 小 人 道 長 , 故 ﹁ 小 人 謂 坤 。 ﹂ ︽ |
在 坤 上 , 乾 德 坤 車 , 故 云 ﹁ 德 車 。 ﹂ 坤 |
. 禮 運 ︾ 篇 說 : ﹁ 天 子 以 德 為 車 。 ﹂ 乾 |
﹁ 坤 為 大 轝 。 ﹂ 故 坤 ﹁ 為 車 。 ﹂ ︽ 禮 記 |
乾 三 。 乾 日 新 , 故 為 德 。 ︽ 說 卦 傳 ︾ : |
通 , 上 與 三 相 應 , ﹁ 夬 乾 為 君 子 ﹂ 是 謂 |
注 : ﹁ 夬 乾 為 君 子 為 德 ﹂ 者 , 剝 與 夬 旁 |
。 ﹂ 此 即 說 明 , 碩 果 所 以 不 食 之 義 。 虞 |
, 而 陰 終 不 能 盡 陽 , 小 人 不 能 決 君 子 也 |
度 ︾ 曰 : ﹁ 剝 , 當 九 月 之 時 , 陽 氣 衰 消 |
物 之 所 成 終 而 所 成 始 也 。 ﹂ ︽ 易 緯 乾 鑿 |
復 下 的 萌 牙 。 ︽ 說 卦 傳 ︾ 云 : ﹁ 艮 , 萬 |
受 之 以 復 。 ﹂ 故 在 剝 上 稱 為 木 果 , 即 是 |
九 。 ︽ 序 卦 傳 ︾ 說 : ﹁ 剝 窮 上 反 下 , 故 |
, 亦 是 指 上 九 。 剝 卦 上 九 , 即 是 復 卦 初 |
﹂ 是 指 上 九 。 艮 得 乾 體 。 艮 之 ﹁ 碩 果 ﹂ |
不 絕 之 義 。 ︽ 說 卦 傳 ︾ : ﹁ 乾 為 木 果 。 |
|
|||||||||||||||||||
舍 不 已 。 艮 為 終 , 坤 為 用 。 故 曰 : 終 不 |
之 , 則 災 及 庶 方 , 无 所 控 告 , 不 剝其 廬 |
。 坤 為 民 為 載 , 故 曰 民 所 載 也 。 小 人 處 |
得 車 輿 之 安 。 德 車 , 亦 作 得 車 , 故 云 得 |
直 之 德 , 群 陰 不 能 傷 害 。 故 果 至 碩 大 , |
闕 為 廬 。 坤 大 轝 為 車 。 陽 處 剝 上 , 有 剛 |
李 氏 ︽ 纂 疏 ︾ : ﹁ 艮 果 蓏 為 果 , 門 |
曰 剝 廬 , 終 不 可 用 矣 。 ﹂ |
人 處 之 , 則 庶 方 无 控 , 被 剝 其 廬 舍 。 故 |
居 此 , 萬 姓 賴 安 , 若 得 乘 其 車 輿 也 。 小 |
害 也 。 故 果 至 碩 大 , 不 被 剝 食 矣 。 君 子 |
處 剝 之 上 , 有 剛 直 之 德 , 群 小 人 不 能 傷 |
侯 果 注 : ﹁ 艮 為 果 為 廬 。 坤 為 輿 。 |
載 也 。 小 人 剝 廬 , 終 不 可 用 也 。 ﹂ |
︽ 象 傳 ︾ 說 : ﹁ 居 子 德 車 , 民 所 |
止 , 故 有 ﹁ 小 人 剝 廬 ﹂ 之 象 。 |
陰 , 陰 為 ﹁ 小 人 ﹂ 。 小 人 滅 陽 , 不 滅 不 |
。 艮 為 ﹁ 廬 ﹂ , 下 乘 重 坤 , 一 陽 下 覆 五 |
陽 , 陽 為 君 子 , 故 有 ﹁ 君 子 德 車 ﹂ 之 象 |
剝 廬 ﹂ 之 象 。 坤 為 車 , 重 坤 五 陰 上 載 一 |
|
|||||||||||||||||||
能 知 人 用 人 , 以 行 君 子 之 道 。 |
剛 直 之 德 , 轉 化 自 心 中 的 小 人 。 然 後 方 |
小 人 以 害 人 害 己 者 , 必 先 起 用 自 心 中 的 |
人 心 中 , 令 人 不 能 自 知 。 是 以 不 欲 用 此 |
如 此 小 人 , 終 不 可 用 。 惟 此 小 人 潛 在 人 |
利 用 此 位 , 剝 廬 利 己 , 而 害 天 下 蒼 生 。 |
, 以 載 萬 民 。 如 果 小 人 居 於 此 位 , 必 然 |
剝 卦 上 九 , 有 剛 直 之 德 , 其 德 如 車 |
可 用 也 。 ﹂ |
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