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修習位——
廣釋行義.明相門第三
「百部疏主」窺基大師,於《述記》十本,以十三門,廣釋修習位菩薩,修習十種勝行之意義,第一明數門,第二出體門,皆已略釋訖,今續說第三「明相門」,即說明「十種種勝行」之義相也。
(甲)總說
《論》九云:「此十相者,要七最勝之所攝受,方可建立波羅蜜多」謂此十種勝行,應該要涵容七種最殊勝之義相,才可成立「波羅蜜多」(到彼岸)之名稱。
《述》曰:「闕者即非」謂七最勝義,若任缺一種,即非「波羅蜜多」。何以故?
《心要》九云:「二乘及世間善人,亦有布施、持戒等行,故云要七最勝之所攝受,方名波羅蜜多。」
七最勝義為何?以下一一說明之。
(乙)別明
(子)安住最勝
《論》九云:「一安住最勝,謂要安住菩薩種性」即要安住不動於最殊勝之菩薩種性之中,方可成立「波羅蜜多」之名稱。
何謂「菩薩種性」?
此或名為「如來乘種性」(見《大乘入楞伽經》卷二);亦可名為「無上乘決定者」(見《大般若經》卷五九三);今則名為「菩薩種性」(見《地持經》、《瑜伽論》等)。
《瑜伽》四十六云:「菩薩種性,諸種性中(案:即「五種性」中),最為殊勝」。當知:法相唯識宗,將一切眾生之根機,分為五類,稱為「五性」,或「五姓」(《述》曰:「姓者,類也」。)或「五種乘性」,或「五乘種性」或「五種性」。
這五類眾生,由於各自八識田中,本所具有之有漏種子,或無漏種子之不同,其修持所得之結果,亦復有所差別,無法改變。茲列簡表如下:

明末紹覺法師之《成唯識論音義》九云:「安住菩薩種性者,依五性而言,則簡餘四性,若非菩薩種性之人,則所行施等,但感人天有漏,及二乘果,而非無上極果之正因故。」
蕅益大師之《心要》九亦云:安住菩薩種性者,即指具「大乘二種種性」者也。
何謂大乘二種種性?
(一)本性住種性(先天具足不變者)──
謂自無始以來,依附在阿賴耶識中,法爾自然所成就之大乘無漏種子,縱受六道四生之輪迴生死,仍於阿賴耶識中,種子引種子,展轉相續,窮未來際,無有間斷,持而不失,此即名為「本性住種性」。
(二)習所成種性(後天修行而得者)──
「習」謂熏習,指經由後天之修行、熏習所成就之種子也。行者當知:雖本具大乘無漏種子,若無外緣新熏,資發(資助啟發)之力,令無漏舊種增長,亦不得證得無上極果。故行者必須假借「法界等流法」(謂如來證入法界已,從「後得智」流出之語言文字),由聞而思,由思而修,熏成有漏善種,依此熏習力,助彼法爾無漏舊種增長,此即名為「習所成種性」。
具此大乘本有、新熏二種種性,漸次修行,方能畢竟證得菩提、涅槃二種勝果,而名為「安住菩薩種性」。
上來第一義相「安住最勝」已略釋訖。
(丑)依止最勝
《論》九云:「二依止最勝,謂要依止大菩提心」即要一切時,一切處,都不忘失上求無上菩提之心,方可成立「波羅蜜多」之名稱。
何謂大菩提(無上菩提)?
(一)約《菩薩地持經》卷一謂:三乘賢聖,悉得菩提。即:「聲聞得聲聞菩提;緣覺得緣覺菩提;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此上三種菩提中,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即「無上菩提」,或謂「佛果菩提」)最為殊勝故,亦稱為「大菩提」。
(二)約《大智度論》卷五十三則云:菩提偏在大乘,菩薩修行,從因至果,有五種菩提:
(一)發心菩提──
在無量生死海中,發菩提心。此位在善趣(即人天)。
(二)伏心菩提──
深伏煩惱。此位在三賢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。
(三)明心菩薩──
般若轉增,故說為明。此位在初地見道。
(四)出到菩提──
出離有無等縛,到「薩婆若」海(此云「一切種智」即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也)。此位在八地以上乃至十地。
(五)無上菩提──
為坐道場,成等正覺。此位從十地乃至等覺、妙覺。
以上五種菩提中,以無上菩提,最為殊勝故,稱為「大菩提」。
因此之故,菩薩發心,修布施、持戒等善法時,必須念念以「上求佛道」(即三種菩提,或五種菩提中之無上菩提、佛果菩提)為所依止之處,方可稱為「波羅蜜多」!
故《華嚴經·離世間品》云:「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根,是為魔業。」魔者,梵語「魔羅」之略,此云「障礙」。意謂行者,一旦忘失最初所發之一念上求無上佛道之菩提心者,縱然是修出世間之善法,所謂六度萬行,亦不能與佛法相應,而能障礙行者,出三界,了生死,成佛道!故蕅祖《心要》九云:「依止大菩提心者,謂必上求佛道,修行施、戒等善,方不墮有漏故。」(方不墮有漏者,意即:方不墮入三界中,生死輪迴也。)
上來第二義相「依止最勝」已略釋訖。
(寅)意樂最勝
《論》九云:「三意樂最勝,謂要悲愍一切有情」。
何謂「意樂」?《佛學大辭典》云:「意得滿足而悅樂也」。又引《三藏法數》云:「菩薩修習一切法門,皆須作意欣樂也。」
「意樂」,也就是意欲、志願,或俗稱「心態」(心理狀態)之義。「意樂最勝」,即指菩薩行者,修菩薩道時,所抱持之最殊勝心態,即是要以大慈悲心,憐憫一切有情,心心念念欲拔苦與樂之,如此存心,方可成立「波羅蜜多」之名稱。
竊思:行者欲發起最勝意樂,當善體會我蓮宗第十二祖徹悟大師,於其《語錄》中之所言:「世間一切眾苦,無過生死,生死不了,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,出一胞胎,入一胞胎,捨一皮袋,取一皮袋,苦已不堪,況輪迴未出,難免墮落,豬胞胎、狗胞胎,何所不鑽?驢皮袋、馬皮袋,何所不取?此箇人身,最為難得,最易打失,一念之差,便入惡趣!」
「三途易入而難出,地獄時長而苦重,七佛以來,猶為蟻子,八萬劫後,未脫鴿身!畜道時長已極,鬼獄時長尤倍,久經長劫,何了何休?萬苦交煎,無歸無救,每一念之,衣毛卓豎!時一念及,五內(五臟也)如焚!是故,即今痛念生死,如喪考妣,如救頭然也(如頭上著火,必須立即撲滅也)。」
「然我有生死,我求出離,而一切眾生,皆有生死,皆應出離。彼等與我,本同一體。(《華嚴經·如來出現品》云:「一切眾生,具有如來智慧」故),皆是多生父母,未來諸佛,若不念普度,唯求自利,則於理有虧,心有未安,況大心不發,則外不能感通諸佛,內不能契合本性,上不能圓成佛道,下不能廣利群生,無始恩愛,何以解脫,無始怨愆(怨恨、罪愆),何以解釋?積劫罪業,難以懺除,積劫善根,難以成熟,隨所修行,多諸障緣,縱有所成,終墮偏小(偏小,指小乘教理,以其理,偏於空,法門狹小,故大乘家貶之為「偏小」),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。」
故《音義》九云:「若不憫有情,而行施等,只求自利,非兼利故,所以非波羅蜜多。」
又窺基大師在《說無垢經疏》卷二亦云:「不悲有情,雖修非度。」
上來第三義相「意樂最勝」已略釋訖。
(全文未完待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