識三十頌研究(一四)      智 果

 

    ◎修習位—— 廣釋行義·不增減門第四

   《述記》十本以十三門,詳釋修習位菩薩,修學十種勝行(即十種波羅蜜多)之意義,前已說過三門,即明數門第一、出體門第二、明相門第三,今續說不增減門第四,先分科如左:
茲分科說明如下:

   

    甲、明十無增減

   《論》九云:「此但有十,不增減者,謂十地中,對治十障,證十真如,無增減故。」謂修習位菩薩,在十地之中,因為要以十種波羅蜜多,來對治十種「所知障」(「所知障」,即「無明」也,「無明」即癡闇之心,能障人智慧,使人如在五里霧中,事理不明也),證得十種真如,此即波羅蜜多,唯有十種,既不增多也不減少之因也。故《自考》九云:「此十不增減者,依所治、所證皆有十故。」如下表所述:

   

    乙、明六無增減

    其次,再論及「六度」無增減之意義,何以不說後四度(方便、願、力、智)?因為後四度,即含攝在第六「般若」度中故。
六度無增減之理由,《成唯識論》卷九約六門說明之,茲分述如下:

   (子)對治六蔽門

   《論》九云:「為除六種相違障故。」六種相違障,又稱「六蔽」,何以故?蔽者,覆蔽之義,能覆蔽淨心者,有六種惡心,能障彼六度行,使不生起,故「六蔽」亦名「六相違障」,何等為六?
    一慳貪能蔽布施;二犯戒能蔽禁戒;三瞋恚能蔽忍辱;四懈怠能蔽精進,譬如鑽火數息,無得火期;五散亂能蔽禪定,譬如風中燃燈,雖有光明,不能照物;六愚癡能蔽智慧,譬如無目之人,或墜溝坑,或入非道(指違背正道之邪行)。
    如上所說,可知佛為對治六種相違障故,成立六種波羅蜜多,不增不減。
另外,無著菩薩在《攝論本》卷二云:「(為)成立對治所治障故」,為欲對治三種障道之因緣故,成立六種波羅蜜多。此義云何?
    一、為欲對治不發趣因故,立施、戒波羅蜜多
—— 何謂「不發趣因」?「謂著財位,及著室家」,意即:有一類眾生,因為執著於錢財、地位、以及夫婦、家庭等,而不能發心修菩薩行,趣向解脫者,佛遂成立布施與持戒二種波羅蜜多以對治之。
    二、為欲對治雖已發趣,復退還因故,立忍、進波羅蜜多
—— 何謂「退還因」?「謂處生死,有情違犯所生眾苦,及於長時善品加行,所生疲怠。」意即:有一類行者,雖已發心修行,趣向解脫,卻因為仍處在生死苦海之中,經常遭受到宿世冤家對頭之逼迫,所生之種種苦惱,以及因為在長遠劫中,善巧方便,廣修十善及通往涅槃之種種法門,所生疲厭倦怠之心,由此萌退墮為二乘之心,不再上求佛道,及下化眾生,佛遂成立忍辱與精進二種波羅蜜多以對治之。
    三為欲對治雖已發趣、不復退還,而失壞因故,立定、慧波羅蜜多
—— 何謂「失壞因」?「謂諸散動及邪惡慧。」意即:又有一類行者,雖已發趣菩提,終不懈息,卻因為自心散亂擾動及惡慧(即「不正見」)顛倒執著,因而失壞涅槃正道,誤入歧途,求升反墮,豈不冤枉?為此,佛遂成立禪定、般若二種波羅蜜多以對治之。
    如上所說,可知佛為對治三種障道因緣(不發趣因、退還因、失壞因)故,成立六種波羅蜜多,不增不減。
    上來「對治所治障門」已略釋訖。

    (丑)漸修佛法門

    《論》九云:「(為)漸次修行諸佛法故」意即佛為欲令眾生循序漸進,深入十方諸佛所證得之十力、四無所畏,十八不共法等故,成立六度之修因,此義云何?
    無著菩薩之《攝論》卷二云:「前四波羅蜜多,是不散動因;次一波羅蜜多,不散動成就;此不散動為依止故,如實等覺諸法真義,便能證得一切佛法。」意即:前四度 (施、戒、忍、進),是行者心不散動之修因,能對治行者心之散動故;第五之靜慮,能令行者之不散動心獲得成就;依止靜慮波羅蜜多,便能生起般若波羅蜜多,而如實(契合真如實相)等覺(平等一如覺悟)一切諸法之真實義趣,由此便能成辦一切諸佛所得之法,如十力等,可知。
   「如是證諸佛法所依處故,唯立六數」如上所說,可知:行者欲成辦一切諸佛所證得之法,其修因(所依處)唯有六種波羅蜜多,不增不減。
上來「漸修佛法門」,已略釋訖。

   (寅)漸熟有情門

   《論》九云:「(為)漸次成熟諸有情故」意即:佛為欲循序漸進,令諸有情,於一切所治障,消融潰散,如癰(毒瘡)已熟;於一切能治善法,具足圓滿,如食已熟可用故,成立六種波羅蜜多,此義云何?
    無著菩薩《攝論本》卷二云:
   「由施波羅蜜多故(財、法、無畏三種布施),於諸有情,能正攝受(攝取納受)」,因而能令諸有情安住正法。
   「由戒波羅蜜多故(防禁身心之過),於諸有情,能不毀害(毀傷惱害)」,因而能令諸有情安住正法。
   「由忍波羅蜜多故,雖遭毀害(罵詈、侮辱、誹謗、擾亂等),而能忍受」,因而能令諸有情安住正法。
   「由精進波羅蜜多故(勇猛斷惡修善),能助經營,彼所應作」,因而能令諸有情安住正法。
   「從此已後,心未定者,令其得定」,謂從此前四種波羅蜜多之後,一切有情身心,皆得調伏。若有眾生,心未寂靜者,更教令其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。
   「心已定者,令得解脫」謂若諸有情,心已寂靜,即自然出生般若智慧(即照了諸法實相之智慧,為度生死此岸,至涅槃彼岸之寶筏也)而獲得解脫生死。
   「於開悟時,彼得成熟」謂佛即以此六度法門,善巧教誡一切有情,令一切有情,於心智開發,悟解真理時,一切善根,皆得成熟。
   「如是隨順成熟一切有情,唯立六數」如上所說,可知佛為隨順有情之根性,調伏有情之身心,令其善根漸次成熟,乃至究竟解脫故,唯成立六種波羅蜜多,不增不減。
    上來「漸熟有情門」已略釋訖。(全文未完待續)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