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九十四)      子 圓

    
    
公冶長

    子謂子賤:「君子哉若人!魯無君子者,斯焉取斯?」


   


    孔子談到學生子賤說:「這個人,是位君子呀!魯國如果沒有君子,那他又如何去取法君子的行為,而成為君子呢?」
   「子謂子賤」。宓不齊,字子賤,魯國人,少孔子四十九歲。本章是別人從旁記錄,所以稱他的字「子賤」,表示尊重。如果是孔子直接稱呼則叫他的名「不齊」。
   「君子哉若人!」「若人」,這個人,就是子賤。本句是孔子鼓勵學生、肯定學生。絕非故意向別人誇獎。孔子如此評論,一定有事實的根據,絕非憑空談論。
「魯無君子者,斯焉取斯?」「斯焉取斯」,「斯」是此的意思。前面的「斯」指的是子賤這個人;後面的「斯」則是魯國君子的行為。多虧魯國多君子,否則子賤就缺少學習的對象。這句話同時讚揚魯國的君子。
    子賤奉派為單父的縣長,單父於是大治,人民心悅誠服。孔子就問子賤如何治理單父?子賤回答老師說:「不齊把單父的老人家當成自己的老人家,單父的子女當成自己的子女看待。體恤孤苦的人,慰問有喪事的人家。」孔子說:「做到這樣,只是注重到小節,一般的小民會來歸附,但還不夠呀!」
    子賤接著補充說:「在單父,不齊當成父親事奉的有三人,當成兄長敬事的有五人,當成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的有十一人。」孔子說:「能事奉父母,可以教人民行孝;能事兄長,可以教人民行恭敬的悌道;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,人民就會仿效學習,互相切磋學問、道德。做到這樣,有知識的人民就會歸附,但是還未完善呀!」
    子賤緊接著說:「此地有賢者五人,教我如何治理的方法,不齊謹慎事奉,遵照辦理。」孔子說:「這才是治理單父最重要的部分。古時堯、舜聽觀天下百姓,求賢若渴,最後得到了賢人,才天下大治。不齊所治理的地方雖然小,而所用的卻是治理天下的大方針呀!」
    孔子另一位學生巫馬期也治理過單父,卻是天未亮就出門,親自處理事情,一直到很晚才回家休息,非常勞苦才治理好單父。但是子賤卻是彈著琴,不必下堂外出,就輕鬆的治理好。於是,巫馬期就請教子賤什麼原故?子賤回答說:「我是任用人才,你是使用本身的勞力。任用人才就很閑逸,使用勞力當然辛苦啊!」
   《書經》云:「能自得師者王,謂人莫己若者亡。」求賢聖的對象學習,就能成為仁君,而得到眾人的擁戴;總認為別人不如自己的,就會自取滅亡。子賤知人善任,善於取法他人,正是君子學習的楷模!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