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概要十四講表(二十七)
   
第八講表  內容設施梗概(上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雪廬老人編表 ●思飛講述•彙整

   

    上來數表說明眾生之病況,此下諸表說明諸佛之法藥。八、九兩表為法藥總說,十表以後為法藥別說。第八表總說綱領大意,第九表總說淺深次第(詳見十四表總科判表,於第四表中已列)。
  「內容設施梗概」
—— 佛為大醫王,開設出種種藥方,提出種種法門,以施化眾生,無不應病與藥,契機施度。而眾生根器千差,致使法門萬別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乃至無量無邊法門,此表先總說其梗概而已。

   (甲)佛法總綱

    佛法法門雖多,以言其綱要,則戒、定、慧三字攝無不盡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」意謂攝心必由持戒,非持戒不能攝心,且攝心方名為戒,非攝心不名為戒;能持戒矣,方能生起定功;能入定矣,自可開發智慧。如是戒定慧三學,名為「無漏學」,「漏」即煩惱,凡夫眾生有煩惱障故,流漏煩惱不止,故漏失功德,落入生死,故名「有漏」;若修學佛法戒定慧,則能斷除煩惱,而得純淨本性功德,究竟不漏失,故不再落入生死,得解脫自在,故名「無漏」。世間諸學,皆為有漏,所求得而復失,虛幻無常;能得無漏功德者,方名為佛法,而戒定慧三學正是佛法之總綱。
    此三無漏學,以戒為基礎,以定為樞紐,以慧為成果。以能持戒,方能入定;既能入定,自得智慧之果。故佛法轉識成智,轉凡成聖之樞紐,全在一個「定」字。
    所以者何?前已言之,眾生皆有佛性,本具「寂照」性德,然眾生無始在迷,故其佛性隨迷緣而為「識」;「識」則「闇動(無明妄動)」,以無明妄動故,起妄念分別,故妄現能所、色心、依正、自他、大小、美醜等森羅萬象。吾人無明心識妄現此宇宙萬法,而又妄執此諸法為實;是為「法執」,則起「所知障(根本無明)」,障蔽宇宙實相,此為九界眾生之通病。而三界凡夫不但執此諸法為「實法」,且執其中正報五蘊法為「實我」,是為「我執」,則起「煩惱障(枝末無明)」,見思熾然,煩動惱亂,此為三界凡夫之通病。三界凡夫有我執、煩惱障故,招感「分段生死苦(三界六道生死輪迴,一期又一期生命果報)」。界外三聖(阿羅漢、緣覺、菩薩)雖已斷我執、煩惱障,尚有法執、所知障,則招感「變易生死苦(未破盡根本無明,未滿證法性真常,雖無三界分段生死,猶有因移果易、迷悟遷移之變易)」。
    由此可知,九界眾生,二種生死之根源,總不離一念無明妄動,佛教吾人修「定」,正要轉此無明妄動而為寂照,以顯復性德而已!(如左表)

    

     以下分別就戒、定、慧三學言之。

     ◎戒(防非止惡)

     佛法第一步功夫為持戒,「戒」者「防非止惡」也,謂防止過錯罪惡。蓋眾生以無始無明煩惱故,起惑造業,身、口、意三業常犯過惡,身心奔馳於五欲六塵。聲色犬馬之中,如是,焉能修行入定?故佛教吾人第一步先持戒,一持戒,則凡情漸轉移,馳心漸收回,而能全神貫注於所修法門上,而入定,而開慧。
     是故佛制戒律,非故意用來束縛眾生,反倒是用來為眾生解黏去縛,以眾生黏著於五欲六塵,無法自拔故。所謂「凡情淡一分,道心長一分」,又云「戒是無上菩提本,戒是無上清涼法」,在凡聖拉鋸戰中,守得一條戒律,即得一分清涼解脫,故戒又稱「清涼(梵語尸羅,譯為戒,又譯為清涼)」、「別別解脫(梵語波羅木叉,譯為別別解脫,謂持一戒,則得一解脫故)」。
由此可知戒乃助吾人入定者也,戒不持守,則不能入定慧,縱入,亦邪定邪慧,乃天魔外道、鬼神修羅之邪定慧,非是佛法無漏正定慧也。

     ●(藏)—— 屬於律部

     佛法典籍,分為經、律、論三藏,以經、律、論各各包藏一切文理,故名「藏」。經藏指佛所說之經典,律藏指佛所制之戒律及教團之生活儀則,論藏指菩薩及後人對經義加以討論闡發之著述。
    若以三學配三藏而言,則戒學屬於律藏。以「律規三業」,佛所制律儀,皆用來規範吾人身、口、意三業,以防非止惡者也。其中包含出家、在家、男眾、女眾等戒律及生活儀則,如五戒、八關齋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菩薩戒等。

    ●(聚)—— 攝善法

    「聚」謂類聚,與戒同一類,為戒學所包含者也。
    「攝善法」
—— 謂戒學含攝一切善法。蓋戒除「防惡」之義外,尚有「行善」之義。如大乘戒有所謂「三聚淨戒」者:一「攝律儀戒」,以受持諸律儀為戒;二「攝善法戒」,以修一切善法為戒;三「攝眾生戒」,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。又如持戒有「止持(持守止惡之法)」與「作持(持守作善之法)」,「止持」為消極之防惡,「作持」為積極之修善;若怠慢三業,不修「作持」之善法,則亦名為犯戒。由是可知,戒學包含一切善行。

    ◎定(息慮靜緣)

    若能持戒,則能修定入定,「定」者「息慮靜緣」也,謂內息思慮妄想,外止攀緣分別,令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昏沉散亂。梵語「禪那」、「三昧」等皆為「定」之異稱。
修定方法,各經不同,然皆不離「止觀」法則。「止」為止息妄想分別,「觀」為如理思惟觀察。依佛經所言「萬法因緣生」、「萬法唯識現」,亦即真諦、俗諦、中諦等佛理,而作思惟觀察;思惟觀察明白,即能止息我執法執,亦即見思、塵沙、根本無明等妄想分別。所謂空觀觀真諦,止息見思妄想;假觀觀俗諦,止息塵沙妄想;中觀觀中諦,止息根本無明妄想。如是愈觀愈止,愈止愈觀,止觀雙運,定功一直深入,乃至斷三惑、除三障、開三智。(如第一表「智者」,「覺者」中已說)。
     須知止觀必須雙運,方為佛法無漏定學。世間凡夫外道,亦能入定,然以無佛法觀慧故,不能斷惑除障,但為有漏禪定而已。
     如上所說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此則「定」含「止觀」,「慧」即性德「寂照」,以止觀定功為因,乃得寂照智慧之果。然佛典有時言「定慧」,皆就因而言,則「定」即「止」,「慧」即「觀」,故「定慧」即是「止觀」,所謂「止觀雙運、定慧均平」,即就此一義而言。(如左表)

    

   ●(藏)—— 屬於經部

    就三藏典籍而言,定學屬於經藏。蓋「經詮一心(一心即定)」,每部經各說一種定(三昧)法門,如《阿彌陀經》所說為持名念佛三昧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所說為觀想念佛三昧、《法華經》所說為法華三昧,《楞嚴經》所說為首楞嚴三昧等。

     ●(聚)—— 能引功德

    就其類聚而言,與定同一類,為定學所包含者,則為各種勝妙功德。梵語「禪那」,譯為「定」,亦譯為「功德叢林」,謂於禪定中,能引生甚多功德,猶如多木成林,且其功德殊勝微妙,迥非欲界散地之粗劣福德所能及。
    禪定分為有漏禪定與無漏禪定,以色界、無色界之有漏禪定(四禪八定)而言,其引生功德之勝妙,已難以言喻。可分為離過功德與善心功德兩方面來說:如色界初禪定,於定心中,身心輕安調暢(真正「輕安」一法,唯上界定地中方有,欲界散地則無),自然離欲界之「五蓋」過患,即離貪欲(婬火)、瞋慧(怒火)、睡眠、掉悔、疑等煩惱。且於禪定心中,各種善法功德與定俱起,如空、明淨、喜悅、愉樂、善心生、知見明了、心調柔軟等勝妙功德,莊嚴定法,此就有漏禪定而言。若無漏禪定,則更能引生無漏性德,種種神通道力、功德莊嚴,乃至無盡功德寶藏,皆由定中開發。
    世人不明此義,不知息慮靜緣,返求諸己,一味向外攀緣妄求,所得充其量只是欲界散亂心中粗劣福德而已!

    ◎慧(去惑證理)

    若能止觀雙運,定功深入,自然開發智慧,「慧」者「去惑證理」也,謂去除三惑二障,體證中諦實相、佛性理體,開發三種智慧。
    三智開發,則佛性中無窮無盡功德力用皆顯露矣!

    ●(藏)屬於論部

    就三藏典籍言,慧學屬於論藏,蓋「論辨邪正」,菩薩造論,以討論諸法性相,辨析淺深邪正,闡發經旨妙義,而助吾人解慧。如馬鳴菩薩所造《起信論》,龍樹菩薩所造《中論》、《大智度論》,無著、天親菩薩所造《唯識論》等,皆大有益於吾人深入經藏,開正慧眼。

    ●(聚)權智攝眾

    智慧可分二種,即「實智」與「權智」。「實智」即去除惑障,契證實相理體之智,又名「根本智」。「權智」即證體後起用,攝化眾生,權巧方便之智,又名「後得智」。
依根本智起後得智,依實智起權智,故「權智」與「實智」,同為「慧」學所包含。

    (乙)佛法大意

    整個佛陀教法,若論其大意,亦可以三句括盡,曰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;《涅槃經》云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,謂此三句為一切諸佛通行之教化。
   (甲)說總綱三學,乃就佛法本身內容綱要而言,(乙)說大意三句,則就佛法教化眾生所起作用而言。亦即(甲)言佛法之「體」,(乙)言佛法之「用」。
   「諸惡莫作」,謂凡違背正理,損害眾生之惡事,不論大小,皆不可為之,所謂「勿以惡小而為之」是也。
   「眾善奉行」謂凡順於正理,利益眾生之善事,不論大小,皆當勉力為之,所謂「勿以善小而不為」是也。
    此二句亦即括盡戒學之旨意,「諸惡莫作」即「止持」、「攝律儀戒」之旨義;「眾善奉行」即「作持」、「攝善法戒」、「攝眾生戒」之旨意。
   「自淨其意」謂學佛者當使自己意業清淨無染。此一句即括盡定慧二字之旨意,以止觀禪定為清淨意業之功夫,而智慧則是清淨意業之成果。
    體用配對,恰好相合,由此可知三學、三句確可總括諸佛教法而無遺。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