識三十頌研究(一五十)      智 果

 

    ◎修習位—— 廣釋行義次第門第五

    《述記》十本,以十三門,廣釋修習位菩薩,修學十種勝行(即十種波羅蜜多)之義。前之四門,即第一明數門,第二出體門,第三明相門,第四不增減門,皆已略釋訖,今續說第五次第門,即說明十種勝行(即十度)前後次第之所由也。

    甲、標章略說

   《論》九云:「十次第者,謂由前前引發後後,及由後後持淨前前;又前前麤後後細故,易難修習,次第如是。」謂菩薩十度,由第一施度,乃至第十智度之前後次第,有四種理由:
    (一)引發──即依引發故,說十度如是次第。意謂:由依止前一度故,能引發後一度生起。譬如:由依止施度故,能引發戒度生起,乃至依止力度故,能引發智度生起。是為引發次第。
    (二)持淨──即依持淨故,說十度如是次第。意謂:由任持後一度故,能令前一度清淨。譬如:由任持智度故,能令力度清淨,乃至由任持「尸羅」(此譯為戒,或清涼)故,能令施度清淨。是為持淨次第。
    (三)麤細──即依行相麤細故,說十度如是次第。意謂:前一度行相為麤,後一度行相為細,譬如:施望於戒,施則為麤,戒則為細;戒望於忍,戒則為麤,忍則為細等。是為粗細次第。
    (四)易難──即依修習難易,說十度如是次第。譬如:施度最易修習故,立為第一;持戒比布施難修習故,立為第二;乃至智度最難修習故,立為第十。是為易難次第。
又十度之中,前九並為「前前」;從戒至智,則並名為「後後」,一一相望,故致重言(辭之兩字相重為義,如前前、後後是);初一唯前,後一唯後,中間八度,遞為前後也。

    乙、正釋十度前後次第

    (一)引發──《解深密經.地波羅蜜多品》載,佛云:「諸菩薩若於身財,無所顧悋,便能受持清淨禁戒;為護禁戒,便修忍辱;修忍辱已,能發精進;發精進已,能辦靜慮;具靜慮已,便能獲得出世間慧。」上來即為前六度之引發次第。當知:後四度之引發次第,亦復如是,即:
   「得出世慧故,能行方便;有慧方便已,能發大願;發大願已,於諸善品,有所堪能;有堪能故,便能獲得受用法樂,成就有情之智。」
   《對法》十一亦云:「前前波羅蜜多,能為後後所依止故,所以者何?菩薩摩訶薩,由施波羅蜜多,串習(習慣也)捨施內外事故,不顧身命,棄大寶藏,受持禁戒(此依布施引發持戒也);由護戒故,他所毀罵,終不反報,由如是等,遂能堪忍(此依持戒引發忍辱也);以能堪忍寒熱等苦,雖遭此緣,加行不息,發勤精進(此依忍辱引發精進也);精進方便,證究竟果,成滿靜慮(此依精進引發禪定也);靜慮滿已,由淨定心,如實知(如實相而知)故,證得出世究竟大慧(此依禪定引發般苦也)。」
    又《瑜伽》四十九亦云:「云何如是波羅蜜多,由生起故,次第建立?謂諸菩薩,先於財位,無所顧戀,棄家諸欲,受淨尸羅;敬重戒故,能忍他惱,不惱於他;受持淨戒,修習忍已,戒淨無動、無間、無斷,於諸善品,勤修加行;如是修習,勤精進故,離諸放逸,能觸妙善,心一境性(令心止住一境之狀態),心得定故,如實了知,觀見一切所知境界。當知:是名由生起故,次第建立。」上來即引發次第。
   (二)持淨──《對法》十一云:「復次,前前波羅蜜多,後後所持故,謂戒能持施,乃至慧能持靜慮:
    由具尸羅,施得清淨──何以故?由行布施,攝益(引攝、利益)有情;由具尸羅,不為惱害。是故菩薩於受施者,以離惱害,善能施與清淨樂具(如金、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等)故,由淨戒力,施得清淨。
    由忍力故,戒得清淨──何以故?由能忍受,他不饒益,終不毀犯所學處(所學之處,即指戒律)故。
    由精進故,忍得清淨──何以故?由勇猛力故,久處生死,不以為難,能受眾生違逆等苦。
    由靜慮故,精進清淨──何以故?由喜樂俱(謂修習靜慮,遠離一切妄想分別,能令行者身心輕安,現受法喜之樂也),能勤修習一切善法,無休息故。
由具慧故,靜慮清淨──何以故?若由無量門(無量方式,種種法門)數數觀諸法(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之自相、共相、生相、滅相等)能證內寂靜(以不著自身故),增長「三摩地」(此翻「正定」,即遠離昏沉、掉舉,心專注一境也)。又伽他說:『無有靜慮,而不因慧』。
    此即後能清淨前故,有此次第。」
    又《梁攝論釋》九亦云:
    施由戒故清淨──若人不持戒,身口意則不清淨,所行之施,亦不清淨,以依止不清淨故,由能持戒,依止清淨故,施得清淨。
    戒由忍故清淨──若人能忍,身口意業,皆得清淨。
    忍由精進故清淨──以精進能生善滅惡故。
    精進由定故清淨──若精進不在修位(修道位),則不能除惑故。
    定由智慧故清淨──若不了別真如,雖復得定,以「有流」故(「有」,指三界果報;「流」,指四種惑,即見流、欲流、有流、無明流,由此四種惑,使人漂流於生死苦海),即生死法;若見真如,所得之定,則成無流,為涅槃道。
上來即持淨次第。
   (三)麤細──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七云:「前者為麤,後者為細,麤者施,細者戒,乃至麤者定,細者智。」
    又《對法》十一亦云:「於諸行中,施行最麤,故先建立;於忍等行,戒復為麤,故次建立;乃至於慧,靜慮為麤。一切行中,慧為最細,故最後立。」上來即麤細次第。
   (四)易難──《解深密經》圓測疏云:「或可易難釋上麤細」,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七亦云:「何故麤?易入易作故;何故細?難入難作故。」上來即易難次第。

    丙、總結

   《解深密經.地波羅蜜多品》載,佛云:「是故我說波羅蜜多,如是次第。」謂由上來四義,一引發義,二持淨義,三麤細義,四易難義故,佛確立十波羅蜜多,如是次第。
上來「次第門」已略釋訖。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