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仁由己           三 學

  「芝蘭生於深林,不以無人而不芳。君子修道立德,不謂窮困而改節。為之者,人也。生死者,命也。」(《孔子家語》)

    許多事想成是自家的事,就會奮力去完成。《論語》〈堯曰篇〉,商朝湯王說:「朕躬有罪,無以萬方;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。」湯王一肩承擔天下事,發生任何災禍,商湯認為我本身有罪,請天帝不要牽連萬方之民,萬方之民有罪,其罪責由我承擔。日用生活與人互動,過於計較人我權利,別人付出多少,我才應付多少,結果如何?三個和尚沒水喝,任由情勢惡化,最後無一幸免。

    仁是解困良方

    世人私心多,公心少,私心漫無限制的擴張,必會踩到其他人的利益,難免爭相奪取,小至口角官司,大到兵戎相向,人間將永無寧日。世上的亂局都是源於私心太重,眼裡只有我沒有他,不惜侵人損人勝於人,孔子提倡以「依於仁」解決此等亂象。
   「仁」,親也,厚也,仁者視人如親,厚以待之。人有親人、路人、仇人,視親人為親,厚以待之是理所當然;視陌路如親,須勉力加行才辦得到;視怨仇如親,能以直心相報就算不錯了。視一切人如至親,自然不會恣意的傷害人,這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「恕」的境界。恕就違道不遠了,離仁只有一段距離,更進一步「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」,對一切人敦厚不薄,那就是仁者之風。

    行仁何難之有

    仁是解決亂局的良方,在《論語》中處處可見孔子談仁的好處及行仁辦法,但是要成為百分之百的仁者,卻是鮮有人能及,所以孔子不輕易的以仁許人。行仁,何難之有?孔子說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」(《論語》〈述而篇〉),又說: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。」(《論語》〈里仁篇〉)依仁而行真的很容易嗎?確實不難。試看:
   「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」(《論語》〈學而篇〉)為最親的父母盡孝心,關心手足盡悌道,在孝與悌當中就存著濃濃的親厚仁風。仁可以遍及天下一切人物,孝弟卻是根本的行仁之處。
   「剛、毅、木、訥,近仁。」(《論語》〈子路篇〉)心地剛正不阿,辦事堅毅有恆,為人樸實不華,說話不忍利口,以上這些個人的風格特質也有仁厚的氣氛。
「人之過也,各於其黨。觀過,斯知仁矣。」(《論語》〈里仁篇〉)偏袒鄉黨親戚,確實是犯了缺少公心的過錯。但是一個人能對鄉黨親戚特別親厚,意味著心中還是有些惻隱之心,也不失為仁。
    五倫有十義:「父慈,子孝,夫義,婦聽,兄良,弟悌,長惠,幼順,君仁,臣忠」(《禮記》〈禮運篇〉),人生在世常要扮演這十種角色,每一角色就有該盡的一種本分,裡頭統統都包藏有「仁」的內餡。在實行具體的十義時,不知不覺就是依於仁了。

    為仁但盡本分

    有一位獨居老太太,乏人照顧,市政府按時派志工去照護,得悉老太太有三個兒子,平時在外謀生沒有同住。志工聞訊後憤憤不平,大罵三個兒子不孝。老太太卻忙著解釋說:「因為當年我沒有好好教育孩子,所以今日他們不懂得要孝順父母,要慈悲照顧老人。這是我沒有善盡做母親的責任,是我教育錯誤,所以我今天走到這個地步,不怪任何人。」老太太對孩子慈祥未加責難,只怪自己沒有盡到教養的本分。三位兒子若能體念母親這分仁慈厚道,想必千里負米也要報恩於萬一了。
    有一位先生包辦了家中內內外外的大小事,親友大惑不解的問他:「男主外,女主內,自古皆然,為什麼夫妻不分工合作呢?」先生說:「我是一家之主,家中的事情當然要我一肩挑了。自從成家後,太太也做了很多事,我很感謝他願意幫我分憂擔勞。」家事是一家人的事,許多人會計較誰該做這,誰該做那,結果你看我,我看你,大眼瞪小眼,誰也不肯先動手做,冷戰日久,家不成豬窩幾希!這位先生懂得盡「夫義」之責,每天勤勤懇懇的為家人營造一個乾淨整潔的窩。先生的這分仁心厚道,相信隨著歲月的流轉,有朝一日必當感化家人協力做好家事。
    有一對夫婦,先生成天在外賭博,積欠一筆不小的賭債,妻子並不責怪先生,只是默默的攢錢還債。後來妻子得了癌症,藥石罔效。當妻子撒手人寰的那一刻,先生痛加悔過,逢人便表達對妻子的感激之意,盡心盡力護持妻子命終最後一程。這位了不起的妻子,平素只知但盡本分,不管先生如何不仁不義,雖然一路走來坑坑洞洞,但是這分仁厚心地卻讓他莊嚴的走完人生盡頭,死而無憾。

    聖門仁風厚道

    孔子一生提倡仁恕之道,言教談仁,身教也是處處與人親厚。「朋友死,無所歸,曰:於我殯。」志同道合的朋友,同屬五倫至親的行列,那一天朋友死了「無所歸」,沒有親人辦理喪事,孔子說:「於我殯」,那就在我家停柩待葬。孔子視友如親,把朋友之死看成是親人過世一般,哀傷盡力的為朋友治喪。
    孔門行仁成績最好的莫過於顏淵了,顏淵為仁可以「三月不違仁」。他發願「無伐善,無施勞」,在人面前不會誇耀自己的得意事,給人難堪。更不會把棘手的麻煩事丟給別人,他不願意妨害人,給人憑添亂子。顏淵時時刻刻留心「克己復禮」,凡事依禮行事,裡頭就有約制自己,尊重別人的仁風厚道。

    五倫唯恐不親不厚

    現代人喜歡講究權利與義務,盡多少義務享多少權利,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爭取公平待遇。某些事可以規定公平原則,但是世上太多事情是無法以公平二字解決的,夫妻在家中如何公平分攤責任?親子之間怎能以公平來規定?父母該盡多少慈,子女應盡多少孝?如果結交朋友,像子路那樣「願車馬、衣、輕裘,與朋友共,敝之而無憾。」(《論語》〈公冶長篇〉)這個帳如何公平的算?
    五倫是一生一世的至親,不是講權利義務論公平的地方,在五倫裡頭唯恐不親,唯恐不厚。而在夫婦、父子、兄弟、朋友、上司屬下之間,一切親厚行為都是「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!」(《論語》〈顏淵篇〉)行仁全在自己,不在他人。

    仁是君子本分事

    芝蘭生於深林,不以無人而不芳。君子修道立德,不謂窮困而改節。成就一樁仁厚的好事,難免要經歷許多挫折困頓,孔子勉勵人要「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(《論語》〈里仁篇〉)不要片刻忘了對人的親與厚,倉促忙亂時不忘,顛沛危急時還是不忘親厚於人。因為行仁是君子的本分事,君子行仁可能做得不夠完美,但是天下絕沒有行仁的私心小人。心頭一旦浮現不忍人之心的仁厚,他就不屬於小人的行列了。
    如此行仁,結果如何?孔子說:「民之於仁也,甚於水火。水火,吾見蹈而死者矣,未見蹈仁而死者也。」(《論語》〈衛靈公篇〉)對人的親厚,比起水火的生活必需品,更不可缺少。待人親厚,人必不來加害,活得自然安全無虞,結果定是「仁者不憂」、「仁者壽」。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