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仁由己 ● 三 學 |
「芝蘭生於深林,不以無人而不芳。君子修道立德,不謂窮困而改節。為之者,人也。生死者,命也。」(《孔子家語》) 許多事想成是自家的事,就會奮力去完成。《論語》〈堯曰篇〉,商朝湯王說:「朕躬有罪,無以萬方;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。」湯王一肩承擔天下事,發生任何災禍,商湯認為我本身有罪,請天帝不要牽連萬方之民,萬方之民有罪,其罪責由我承擔。日用生活與人互動,過於計較人我權利,別人付出多少,我才應付多少,結果如何?三個和尚沒水喝,任由情勢惡化,最後無一幸免。 仁是解困良方
世人私心多,公心少,私心漫無限制的擴張,必會踩到其他人的利益,難免爭相奪取,小至口角官司,大到兵戎相向,人間將永無寧日。世上的亂局都是源於私心太重,眼裡只有我沒有他,不惜侵人損人勝於人,孔子提倡以「依於仁」解決此等亂象。 行仁何難之有
仁是解決亂局的良方,在《論語》中處處可見孔子談仁的好處及行仁辦法,但是要成為百分之百的仁者,卻是鮮有人能及,所以孔子不輕易的以仁許人。行仁,何難之有?孔子說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」(《論語》〈述而篇〉),又說: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。」(《論語》〈里仁篇〉)依仁而行真的很容易嗎?確實不難。試看: 為仁但盡本分
有一位獨居老太太,乏人照顧,市政府按時派志工去照護,得悉老太太有三個兒子,平時在外謀生沒有同住。志工聞訊後憤憤不平,大罵三個兒子不孝。老太太卻忙著解釋說:「因為當年我沒有好好教育孩子,所以今日他們不懂得要孝順父母,要慈悲照顧老人。這是我沒有善盡做母親的責任,是我教育錯誤,所以我今天走到這個地步,不怪任何人。」老太太對孩子慈祥未加責難,只怪自己沒有盡到教養的本分。三位兒子若能體念母親這分仁慈厚道,想必千里負米也要報恩於萬一了。 聖門仁風厚道
孔子一生提倡仁恕之道,言教談仁,身教也是處處與人親厚。「朋友死,無所歸,曰:於我殯。」志同道合的朋友,同屬五倫至親的行列,那一天朋友死了「無所歸」,沒有親人辦理喪事,孔子說:「於我殯」,那就在我家停柩待葬。孔子視友如親,把朋友之死看成是親人過世一般,哀傷盡力的為朋友治喪。 五倫唯恐不親不厚
現代人喜歡講究權利與義務,盡多少義務享多少權利,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爭取公平待遇。某些事可以規定公平原則,但是世上太多事情是無法以公平二字解決的,夫妻在家中如何公平分攤責任?親子之間怎能以公平來規定?父母該盡多少慈,子女應盡多少孝?如果結交朋友,像子路那樣「願車馬、衣、輕裘,與朋友共,敝之而無憾。」(《論語》〈公冶長篇〉)這個帳如何公平的算? 仁是君子本分事
芝蘭生於深林,不以無人而不芳。君子修道立德,不謂窮困而改節。成就一樁仁厚的好事,難免要經歷許多挫折困頓,孔子勉勵人要「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(《論語》〈里仁篇〉)不要片刻忘了對人的親與厚,倉促忙亂時不忘,顛沛危急時還是不忘親厚於人。因為行仁是君子的本分事,君子行仁可能做得不夠完美,但是天下絕沒有行仁的私心小人。心頭一旦浮現不忍人之心的仁厚,他就不屬於小人的行列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