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與孔子人格精神      劉百閔

    好書不厭千回讀

    至多,在半個世紀以前,中國人的孩子們,祇要認得千把個字,第一部書要讀的便是《論語》。
    當得起真正叫做「人手一編」的,便是《論語》。
    當得起真正叫做「好書不厭千回讀」的,亦是《論語》。
    自少而壯,自壯而老,成為一個讀書人,要認真做人,要認真做事,他所最喜歡讀的,而且是最得力的一部書,亦一定是《論語》。
    日本「明治維新」時代的人物,後來下野,置身于工商企業,一直到死,主持著七十幾種事業,叫澀澤榮一底一位老先生,出門旅行,庭園散步,口袋裡裝著一本書,祇是一本《論語》。他對人說,《論語》這一本書,作了他這一輩子的生活顧問事業顧問。這位老先生死了以後,他的親友們,替他覆刻了正本的《論語》,作為紀念這位老先生的一件極隆重的禮物。

   

    (一手論語,一手算盤的日本明治維新人物:澀澤榮一。)

    各行業都靠這本書

    《論語》是孔門弟子記述孔子生活和孔子應答他的弟子和其他人的一本書;所以《論語》亦可稱為「孔子言行錄」。
    這本言行錄,對後來中國文化所產生的影響,沒有第二本書,可以和它比擬。
父母教孩子,老師教學生,鄉下人排難解紛,做官的人片言折獄,當國的人一言興邦,都是靠著這本書。
    朱元璋從小和尚爬到皇位,他還記得「道千乘之國」的一章;他以為祇此一章,就可以治國平天下。
    如果說,中國的文化,就是孔子的文化;那麼孔子的精神,有多少價值,《論語》就有多少價值。
    耶穌有《約翰》、《馬太》、《馬可》、《路加》四福音書,《約翰福音》記耶穌言論,而其他三福音,則記耶穌的行實。馬丁路得Martin Ruther曾經說道,假使一切經書都燒毀了,祇要留得《約翰福音》John’Gospel和《羅馬人書》Romans,亦就夠了。我對于《論語》在中國經典上的地位,亦是同樣的看法。

    半部論語的傳說

   《論語》在漢初有三種本子:一種是魯的本子,叫《魯論》。一種是齊的本子,叫《齊論》。又一種是古文本子,發現在孔壁中的一種本子,叫《古論》。
   《齊論》比之《魯論》二十篇,多了〈問王〉、〈知道〉兩篇。
   《古論》比之《魯論》,多了一篇,共二十一篇——它把〈堯曰〉下章〈子張曰〉一章,別為一篇。
   《齊論》和《古論》,到了隋唐,都亡佚了,祇存《魯論》一種本子。
這《魯論》一共有二十篇:〈學而〉、〈為政〉、〈八佾〉、〈里仁〉、〈公冶長〉、〈雍也〉、〈述而〉、〈泰伯〉、〈子罕〉、〈鄉黨〉、〈先進〉、〈顏淵〉、〈子路〉、〈憲問〉、〈衛靈公〉、〈季氏〉、〈陽貨〉、〈微子〉、〈子張〉、〈堯曰〉。
    前十篇叫做《上論》,後十篇叫做《下論》。《上論》前九篇記孔子的言論,末了〈鄉黨〉一篇記孔子的起居飲食的日常生活。有人說,這可能是《論語》初編;而《下論》可能是續編。宋趙普說的『以半部論語治天下』,可能是指《上論》言。

    分類讀是好方法

    從來註《論語》的,自然以朱熹的《集註》,用力最大,而且是朱子的代表作。
清劉寶楠的《論語正義》,蒐輯漢人舊說,並益以宋人長義,算是宋邢(昺)《疏》以後清人的新《疏》。
    梁啟超在他的《要籍解題及其讀法》上,主張讀《論語》要把它分成幾類讀,以為是很好的一種方法。
    近人錢穆氏,有些報紙介紹他的《論語要略》,雖不是錢氏的力作,但亦指出了分類的讀法。
    胡適氏前幾年在臺灣講傳記文學,認為「《論語》是一部了不起的書。它是二千五百年來,用當時各國的白話,加上虛字,所寫的最神氣的最生動的言行錄。」並且認為「《論語》是一部活的文字來紀錄活的語言。」這又是從文學上的觀點來看《論語》的一種看法。
    (本文出自《經子肄言》,民國五十三年,遠東圖書出版,每一段落的小標題,由編者所加。)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