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一o五)      子 圓

    
    
公冶長

    子路有聞,未之能行,唯恐有聞。


   

    孔子的學生子路,聽聞了老師或朋友所說的學問、道理,就積極的實行。假使還未完成,就怕再聽聞到新的學問、道理,而無法完成。
   「子路有聞」,「有聞」是聽到了師友教導的學問、道理,例如六藝的學問。子路是一位勇敢果決、信守諾言的賢者。「子路無宿諾」,他答應別人的事,就立刻去辦,絕不會拖延到隔天才處理。「由也!好勇過我,無所取材」,孔子更讚嘆子路勇於實行,勇敢超過了他,是一位難得的人才呀!
   「未之能行,唯恐有聞」,「有聞」的「有」,和第一句的「有」不同,意思及讀音和「又」相同。已經聽到的學問、道理,一定想要完成。如果尚未完成,就怕再聽到新的學問、道理。因為一起並行,就怕無法兼顧,最後必然一事無成。「唯恐」是描述子路的用心,怕自己辦不到,言行不一。這正是子路積極實行,而能入門、升堂的關鍵。
   〈子罕篇〉有一段經文,描述著子路的行誼:「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?子路終身誦之。」子路聽聞老師講說:「不害人也不貪求,能做到這樣,還有什麼事是不善的呢?」他聽了這個道理之後,就終身讀誦它,深深烙在心中、念念不忘。化作行動,實踐到底,必定是子路一貫的行止。
    反觀吾人,平時皆有所聞,往往只是聽了,行動卻付之闕如;即使有所行動,卻不像子路這般積極落實。當時間一久,熱度一退,便因循偷安、浪費時光。瞻仰先賢典範,心中慚愧,當有所奮起呀!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