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冶長第五
子謂子產:「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養民也惠,其使民也義。」

孔子談論到子產說:「子產做到君子之道,有四方面:自己的修身,能恭敬謙順。事奉君上、為國辦事,不苟且也不怠慢。教養人民,細心愛護,使人民得到利益。派遣人民,為國做事,很合宜,不會影響他們正常的工作。」
「子謂子產」,子產複姓公孫,名僑,子產是他的字,春秋時代鄭國的賢大夫。鄭國當時發生很嚴重的政變,公子之間互相殘殺,差點危及子產的性命。因為鄭國常需依靠子產的協助,才能在大國間存活。所以掌握權柄的公子們,敬重子產的才德,不僅不加害子產,反而支持他升任上卿大夫,實際掌控鄭國的政治,使鄭國安定,人民受惠。
「有君子之道四焉」,「君子」本章指的是,有道德、有能力,又居高位的人。以下四方面,是孔子對子產中肯的評論。
「其行己也恭」,「行己」,是自己的行為舉止,包括日常起居、出入、升降、進退等等。「恭」,是謙下溫順。《左傳》記載魯襄公二十三年,鄭國國君獎賞攻入陳國的功勞。獎賞最高位的大夫子展八邑,接著獎賞子產六邑,功勞排第二位。子產趕緊推辭說:「禮制規定,賞賜從上位到下位,每降低一位,就減少兩邑。微臣位階排在第四,而且此次攻入陳國,都是子展的功勞,實在不敢接受獎賞,請君上不要賜邑給我。」鄭國國君卻堅持要賞賜子產,最後子產才接受三邑。朝中大夫公孫揮讚美說:「子產退讓,不失禮制,將來必被委以國政大任。」
「其事上也敬」,「事上」,子產對君上本身敬重有禮,重點更在他盡心盡力,為國辦事上面。「敬」是一絲不苟,辦事做到百分之百。平常人能如此敬重其事,實屬可貴。若能進一步,保持謙恭的態度,不驕傲自大,才算圓滿。
「其養民也惠」,「惠」是愛護人民、給予利益,使人民不辛苦度日。子產執政時,鄭國的人民常在鄉校議論政治好壞。有人認為不妥,建議子產毀掉鄉校,免得影響人心。子產卻說:「為什麼要毀掉鄉校呢?如果談論正確,好的政策我就繼續執行,不好的我就改進,這如同是我的老師,使我得到勸誡啊!我聽說過,忠善可以減少怨恨,卻沒聽說作威作福能防止積怨。就像防洪一樣,如果只是阻塞,一旦潰堤,必然傷害許多人命,來不及解救;假使能將洪水先行引導,就不會氾濫成災。」
「其使民也義」,義是合宜。子產剛執政第一年,精心擘畫實行改革,人民因為還不適應,有頗多怨言。到了第三年,人民卻歌頌:「我有子弟,子產誨之;我有田疇,子產殖之;子產而死,誰其嗣之?」我有子弟,子產使他們受到好的教育;我有田地,子產使它生長茂盛,大家豐衣足食。假使子產死了,又有誰能繼承他的仁政,為我們謀福利?魯昭公二十年,子產執政二十多年,去世時,人民如喪親人,哀傷不已!孔子聽到後非常傷心,哭泣的說:「子產的仁愛,具有古人的遺風啊!」
子產自己的行止,畢「恭」畢「敬」;利益百姓,用「惠」用「義」,如此君子典範,令人景仰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