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 審


    宋朝陸象山先生說:「念之正否?只在頃刻之間。若一念不正,頃刻而知之,即可以正。念之正者,頃刻而失之,即是不正。此皆在人一心自審。」《尚書》有言:「惟聖,罔念作狂。惟狂,克念作聖。」千古聖賢,不過在一念之微處來審察,天地鬼神,也只在此上勘人之善惡。
    我們要如何審察自己心念的「正」或「不正」呢?初學佛的人,宜以五戒十善來作身、口、意的規範。平素沒留意自己心念的人,往往隨緣造作,好比隨波逐流的船隻一般,運氣好,風平浪靜順利進港收帆。運氣不好,遇到狂風巨浪,最後落得船毀人亡。
    活在這麼紛亂的時代,個人主義風行,我們隨時隨刻,都會發現生命意義被扭曲,犧牲奉獻被嘲諷,社會價值觀被混淆,自由與不負責任被合理化。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?」區區幾個字,幾乎顛覆了正妄的判讀。
    宋朝文天祥在四十七歲的盛壯之年,絕筆明志:「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,唯其義盡,所以仁至。讀聖賢書,所學何事?而今而後,庶幾無愧。」義盡仁至就是文天祥堅持奉行的正念,秉持正念,死得何等光明磊落!在這邪正不分,魔強法弱的當今,你我何不看看古人,想想自己!
    唉!你我都是千百萬劫以來遊走於六道的孤魂,今生何其有幸,遇到了佛法,再也不能放縱那狂野難調的心,讓它深陷於名聞利養、是是非非、勾勾道道、爾虞我詐的泥淖中了。時時審察,切切防護,這是千古聖賢凝聚念力,固守自心的功夫。而想要跳脫三界輪迴的修行人,更是要效法先賢,抽絲剝繭地一層層剝下紛飛的妄念,讓「不正」的心念頓時枯萎,讓「正」念,永駐心頭。那麼由意而身而口,又何愁它不「已生惡令永斷,未生惡令不生;已生善令增長,未生善令速生」。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