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人的一天(之二十六) |
(我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。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。) 懺其前愆悔其後過
何謂「懺悔」?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《六祖壇經》上說:「懺者,懺其前愆。從前所有惡業,愚迷憍誑嫉妒等罪,悉皆盡懺,永不復起,是名為懺。悔者,悔其後過。從今已後所有惡業,愚迷憍誑嫉妒等罪,今已覺悟,悉皆永斷,更不復作,是名為悔。故稱懺悔。」由此可知,懺悔的真義不但在對先前的罪業表示悔過之心,更要有永不復作(不貳過)的堅定願力,如果只是「懺其前愆」而沒有「悔其後過」,就不是誠心懺悔,而只是半吊子罷了。 懺悔轉因果
在佛門中,吾人常聽祖師大德說,必須深信因果,事實上,一個人確實必得深信因果,才能由衷發露真懺悔。印祖說:「人生世間,壽夭窮通,皆由宿因所致。而有大善大惡者,則亦有轉禍為福,轉福為禍之種種不同。以故聖賢皆注意於修持,佛法亦注重於懺悔也。能懺悔往愆,聿修厥德,則一切受用,皆非宿業所感之舊矣。宜詳閱袁了凡〈立命篇〉,則可悉知。」(〈復葉沚芬居士書一〉)古來世出世間的聖賢,正因深知因果不虛,所以都非常重視心地的修持,強調德性的涵養,而這正與佛家注重懺悔的旨趣一致。人的一生當中,長壽或短命,窮困或顯達,雖然由宿生的業因決定,但是,真誠地懺悔過失,讓光明的德性顯露,卻能轉變命運,將人生導入坦途。大家所熟知的明朝袁了凡的事蹟,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。 世間二健兒
印祖在〈復周智茂居士書〉上說:「經云:『世間有二健兒,一者自不作罪,二者作已能悔。』悔之一字,要從心起,心不真悔,說之無益。譬如讀方而不服藥,決無愈病之望。倘能依方服藥,自可病愈身安。所患者立志不堅,一暴十寒,則徒有虛名,毫無實益矣。」世間有兩種強而有力的人,一種是自然不造作罪業,一種是造作罪業後能真心悔改。懺悔要真心,若心不真,口頭說說是毫無益處的,就像只讀藥方而不吃藥,病情絕對沒有康復的希望。最怕的是立志不堅定,行持一暴十寒,這樣到頭來,只是徒有修行之名,而沒有任何實質的益處啊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