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五欲者,是障道法,乃至障礙無上菩提,是故不生一念欲想。(《華嚴經》)
五欲(色欲、聲欲、香欲、味欲、觸欲)是障礙修道之法,更是障礙成佛(無上正等正覺)之法,因此,欲成佛道的菩薩都捨離五欲,絕不起任何貪戀、想望。
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名為「五塵」,何以又名「五欲」?智者大師在《摩訶止觀》中說:「五塵非欲,而其中有味,能起行人須欲之心,故言五欲常能牽人,入諸魔境故也。」「五塵」本身並非一種欲望,而是由於眾生在五塵上起貪著之心,受到它的牽制,因而落入魔境當中,故名「五欲」。《華嚴經.十行品》云:「一切眾生於長夜中,想念五欲,趣向五欲,貪著五欲。其心決定耽染沈溺,隨其流轉,不得自在。」可見,眾生之所以沉溺於生死海中不得解脫,全在五欲橫流,不知懸崖勒馬、回頭是岸。因此,有智慧的菩薩視五欲為冤家,絕不在上頭有任何希冀、妄想。
《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五欲過患」,「五欲」是一種過咎、禍患。今生既然聽聞佛法,志求解脫,便應時時警醒,切莫貪著世俗的享樂,墮入欲望的坑塹。只有自覺是佛弟子,且時時以清淨梵行莊嚴身心,如此方能脫離生死苦海,早登覺岸。
註:佛法中,也有以「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」為「五欲」者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