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庸第一章研讀(一)

       ─── 民國九十九年元旦講於臺中蓮社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徐自民講述  黃德川敬記

各位蓮友大德:
    今天是新年元旦,各位齊聚蓮社,學人醒民首先恭祝各位新年愉快,萬事如意。往年元旦,我學人大都選講印光祖師《文鈔》,今年選一章〈中庸〉,與大家共同研讀。

    中庸闡釋易理

    〈中庸〉是《禮記》中的一篇經文,後來單行於世。此經乃孔子之孫子思所作,子思學於曾子,而曾子直接受教於孔夫子。因此子思著〈中庸〉乃一脈師承於孔夫子所教的大道。
    孔夫子嘗云:「述而不作」。因此,孔夫子所教授的大道,是由敘述古聖先王之道而來。古聖先王之道,始於伏羲氏之作《易經》,當時尚無文字,伏羲氏作《易》,發明陰陽兩畫,畫成八卦,以至重為六十四卦而已。那些卦,一般人看不懂,只有聖人看得懂。歷代聖人一看就知其中含有大道,以是聖聖相傳,傳到周家時,周文王、周公,用文字解釋卦爻。但一般人還是看不懂,直至孔子作《周易繫辭傳》等十篇文字,詳述《易經》的義理,而且特別把《易經》的本體定名為「太極」。此「太極」就是〈中庸〉所據而言「天命之謂性」的「性」,亦即人人本具之「本性」,也就是佛家所說的「真如本性」。
子思作〈中庸〉,就是有系統的闡釋《易經》的道理。《易》理是中華文化的根本,了解此根本之後,依之而學,就可學成聖人。雪廬老人曾云:「中華文化所言成聖,亦即佛法所言成佛。成聖、成佛是一回事」。現在就與諸位一同研讀〈中庸〉第一章。

   

    (〈中庸〉乃孔子之孫子思所作,子思學於曾子,而曾子則受教於孔夫子。)
    (元代趙孟頫繪〈三聖圖〉)

    中庸首章

    首先恭讀〈中庸〉第一章經文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脩道之謂教。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
   「中庸」二字,漢儒鄭康成注:「名曰中庸者,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。庸,用也。」中是中和,庸當用字解,〈中庸〉乃記載中和這個道理,以為學聖之用。再則宋朝朱熹注:「中者,不偏不倚,無過不及之名。庸,平常也。」中庸乃不偏不倚,無過與不及的中常之道。此兩種注釋,可以並存。
   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脩道之謂教」。「天命之謂性」,乃言道之本體。此性人人本有,是謂本性。「率性之謂道」,率性,就是順乎本性。人人皆有本性,人皆可以學為聖人。學聖之道無他,順性而已,故云「率性之謂道」。「脩道之謂教」,率性學聖,就是脩道。脩道不但自己脩,也要將此道弘揚出去,教化他人,共同來脩道。教化他人就是教育,自古以來,教育的根本即教學者脩行此道。故云「脩道之謂教」。
    脩行此道,就是實行率性之道。率性就是開發人人本具之心性。性雖本有,但因人人迷昧而不自知,所以聖人教人率性。率性成功即是本性開發完成,即能成聖成佛。如此則世間生老病死問題即能圓滿解決。就佛法說,率性率到斷盡無明,就是了脫分段生死,變易生死、而證佛果。(待續)   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