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七賢位

一、五停心──
一、多貪眾生不淨觀,二、多瞋眾生慈悲觀,三、多散眾生數息觀,四、愚痴眾生因緣觀,五、多障眾生念佛觀。
聲聞人聞解教已,依教修觀,修觀之始,先「停心」,「停」者止住義。蓋行者心為煩惱所動,猶如風中燈(油燈),照境不了,為止住心過,修五停心觀以調之。心既調停,乃可習觀,猶如密室中燈,能照了故。
此五觀依行者煩惱偏重處,各取對治。如貪(淫)欲重者,修「不淨觀」治之;瞋恚重者,修「慈悲觀」治之等。然此五種觀法,通於四教,義該大小,且亦通於凡聖、菩薩等修,今此是藏教聲聞助道法,用作修觀前方便耳。
二、別相念──
一觀身不淨,二觀受是苦,三觀心無常,四觀法無我。
心既調停,能觀四諦,而聲聞以苦諦為初門(若緣覺則以集諦為初門),故先觀欲界苦諦四行相,亦即「四念處觀」。此正破凡夫於五陰所起之「四顛倒」,以五陰身心本為苦、不淨、無常、無我,凡夫卻妄執為樂、為淨、為常、為我故。
此位名「別相念」者,於身、受、心、法四境上,各別作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之觀故。
三、總相念──
觀身不淨,受、心、法亦皆不淨;觀受是苦,心、法、身亦皆是苦;觀心無常,法、身、受亦皆是無常;觀法無我,身、受、心亦皆無我。
上修「別相念」,一觀對一境。今久修成熟,故能用一觀,總觀四境;或於一境,總用四觀。境觀自在,較前進一步矣。
以上三位名「資糧位」,喻如遠行,須聚集資糧(糧食等資身物品),乃能出發。今亦如是,欲超三界,非此不能發足前進,故名「資糧」也。
以下四位則名「加行位」,以定資慧,加功用行,故名「加行」。又名「四善根位」,以此四為入聖道(四果)之根本故。蓋欲發起無漏智力,斷除迷理見惑,親切入於「見道」,必須加功用行,以起殊勝善根,以為入聖之本也。
四、煖位──
前二位唯觀欲界苦諦四行,此位則具觀欲界四諦十六行相(少數行者亦能遍觀上下三十二行相)。由勤觀四諦故,能伏見思惑,能發相似解(尚未見道真明,故云相似解)。猶如鑽木出火,火雖未發,煖相先現,故名「煖」也。
又修行必須止觀雙運,定慧均平;一切法門,其觀慧雖異,而其相應定力皆以四禪八定為根本,故四禪八定名為「根本禪」。然則,此煖位之相應定力為何?《天臺四教儀集註輔宏記》云:「修欲界定,發煖法難,須修色界定,發煖法方易也」;又云「大約發煖法,多分在欲界得上界定而發」。此謂若相應定力只得欲界淺定(粗住、細住、欲界定、未到定),則煖法較難發,猶如濕木(欲界為欲水所濕),不易發煖故。若得色界定(初禪以上),則易發;然未必升至色界才發,在欲界中而得色界定者,即可發也。煖位如此,以下諸位,類推可知。
五、頂位──
此位能勤觀欲界四諦十六行相,相似解轉增;又以加強定力故,使定慧均平,而四諦觀轉更分明。在煖之上,如登山頂,洞覽十方,悉皆明了,故名「頂」也。
六、忍位──
此位遍觀上下界八諦三十二行相,相似解更為增長,能於四諦理堪忍樂欲,安住不動,故名「忍」也。又分下忍、中忍、上忍。
下忍位──
遍觀上下三十二行相。此三十二行觀合為一周,如是一周又一周觀之。
中忍位──
開始「縮觀」,不復泛觀三十二行相(泛觀則觀智散漫故),而將其觀智集中,以求其猛力,以為發無漏智之勝緣也。故入此位後,乃縮減其觀行,每觀一周,減一行觀,如是經三十一周「減行滅緣(縮減行觀,乃至減去所緣諦)」,惟留一行觀,而入上忍。
上忍位──
於所留一行觀,再觀一度(一剎那),即入世第一位。
七、世第一位──
於此一行觀,又觀一度(一剎那),即引入見道位。此位為發無漏(見道)前之一剎那,故為世間有漏位中最勝妙者,故名「世第一」也。
或問:此四善根位,有何勝利(殊勝利益與力用)?答:《俱舍頌》云:「煖必至涅槃,頂終不斷善,忍不墮惡道,第一入離生」。今略釋之:
「煖必至涅槃」──
煖位之人,以未斷見惑,未得不退(斷見惑,證初果,方入位不退)。若遇邪惡因緣(內外障等),猶或退轉,能造五逆,毀謗佛法,撥無因果,作一闡提(斷善根人),墮無間獄。然一入地獄受罪竟,不復重入,終不久留。後必生人天,證涅槃。
由此觀之,吾人無始來數數入獄,至今未得涅槃,寧非未嘗得此煖法耶?善根之位,其難如斯,何況聖位?從知若無淨土橫超法門,則三界苦海,何有出期?
「頂終不斷善」──
頂位之人,若遇惡因緣退,畢竟不斷善根,起大邪見,毀謗佛法,撥無因果。然猶或造五逆等業,而墮惡道。
「忍不墮惡道」──
中下忍位之人,不但不斷善根,且亦不造五逆,故雖或起煩惱惡業,終不墮三惡道;然猶生人天百千萬生。若上忍之人,則一剎那即入世第一位,故與世第一同論。
「第一入離生」──
世第一位一剎那即入「見道位」。「見道位」又名「正性離生」,「正性」即聖位,「離生」即永離異生性(凡夫位)。入見道已,猶有人天七生業在,以思惑未斷故。
以上七位名「七賢位」,又名「七方便位」,以其為入聖位之方便故。(待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