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道品對位
前言「道諦」,略說則為戒定慧,若廣說則為三十七道品,謂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等七科。此七科道品,於大小乘經論中隨處可見,用法不同,義門繁多。
智者大師歸納為四種道品:一、當分道品──
謂當分得道,修任何一科皆可當分得道(證果),不必全具七科。二、相攝道品──
謂七科相攝,如四念處能攝餘品,餘品亦能攝四念處。三、對位道品──
謂與四教行位配對,四教行位皆可與三十七道品相配對。四、相生道品──
謂次第相生,如修四念處,能生四正勤;四正勤能發四如意足等。
此各種道品,通大小,通正助,通有漏無漏。經論中有時言大乘道品,有時言小乘道品;有時作正道用,有時作助道用;有時指有漏位,有時指無漏位。若小乘道品,則依生滅四諦而修;若大乘道品,則依無生、無量、無作四諦而修。《俱舍論》、天臺教典等明聲聞行位,即用三十七道品修生滅四諦觀,故其行位依次與道品配對。如前「七賢位」表:
「別相念,總相念──
四念處」:此二行位觀欲界苦諦四行,亦即修「四念處」。
「煖位──
四正勤」:由「四念處」進修「四正勤」,所謂「未生惡令不生,已生惡令速斷;未生善令速生,已生善令增長」。亦即勤觀四諦,使諸善法(指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五善法等)生長,使諸惡法(指障五善法之疑、怠、妄念、散動、邪慧五障等)伏除。由其勤觀勤修,故能伏見思,發似解。
「頂位──
四如意足」:由「四正勤」進修「四如意足」,謂「欲、念、進、慧」四種定心。「欲」則於所修法(四諦觀或禪定)希向樂欲;「念」則一心專注所修法明記不忘;「進」則專觀所修法使無間雜;「慧」則思惟所修法心不馳散。此四者為八定方便,由此能得八定,能發神足諸通,所願皆得,故名「如意足」。此位以加強四種定心故,使定慧均平,而四諦觀轉更分明,如登頂洞覽。
「忍位──
五根」:由「四如意足」進修「五根」,謂使「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」五種善法紮根。蓋修前諸位,雖此五善已萌芽,而根猶未生,故今修之,令其根生。如於四諦理深忍樂欲,深信淨住,即是修「信根」;又於四諦觀倍加精進,即是修「進根」等。五根生已,故能於四諦理安忍不動。
「世第一──
五力」:續修五根,令更增長,若破五障,則名「五力」。如「信力」者,信四諦理,不為邪外諸疑所動,即破疑障;如「進力」者,觀四諦理心無間雜,未證不休,即破怠障等。由破惡障故,一剎那必發無漏,而入見道矣。
「見道位──
七覺支」:「五力」破障,斷見惑,發無漏定慧,見一切法決定無我,亦無我所,即顯真諦寂滅之理,分得無漏「七覺支(七種如實覺慧)」,亦名「七菩提分」,謂念覺、擇法覺、精進覺、除覺、捨覺、定覺、喜覺。「念覺」謂修道時,常念使定慧均平,不浮不沈;若心浮動,當念用除覺、捨覺、定覺以攝之;若心沉沒,當念用擇法覺、精進覺、喜覺以起之。
「修道位──
八正道」:既見道已,入修道位;安隱行於「八正道」中,重慮緣真,進斷思惑(如第九表中說)。「八正道」謂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精進、正定、正命、正念,皆以無漏智修之;無漏聖法故名「正」,能至涅槃故名「道」。如「正見」者,謂修無漏十六行觀,見四諦分明;又如「正思惟」者,謂以無漏心相應思惟,重慮緣真,為令觀智增長,入涅槃故。(其餘詳見《大智度論》卷十九、《俱舍論》第六品、《輔宏記》卷四、《選佛譜》卷五)
如上「七覺」在前,「八正」在後,乃依《選佛譜》等言之,若依《俱舍論》等,則「八正」在前(配見道位),「七覺」在後(配修道位)。須知道品義門繁多,道品對位亦不只一途,大小經論中有多種配對,如上所述,但其中一義耳。(待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