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怖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三 省


   
若多犯罪,即生惡趣。若少犯罪,亦生惡趣。菩薩如是正思惟時,驚怖違犯。(摘自《寶雨經》)

    菩薩看待犯戒造惡業的事情時,都帶著驚恐、畏懼之心。因為在菩薩眼中,不論造作惡業多或少,都是墮入惡道的因緣,就像不論吃的毒藥多或少,都足以致命一樣。因此,當菩薩想到如微塵一般數不盡的犯戒、造惡之事時,都深深的生起驚恐、畏懼之心。
    菩薩畏懼犯戒、造惡,但也有不怖畏之事。在《大智度論》中,對菩薩的存心有如下描述:「一切凡人,侵至則瞋,益至則喜,怖至則畏。我為菩薩,不可如彼,雖未斷結,當自抑制,修行忍辱,惱害不瞋,敬養不喜,眾苦艱難,不應怖畏,當為眾生,興大悲心。」如果以菩薩自期,就不應像凡夫一樣,隨著逢遇境界的或順或逆而生喜怒哀樂、憂悲苦惱之心。雖然自身尚未斷除煩惱,但應善巧加以降伏。修行忍辱,對他人的惱害不生瞋恨,對他人的恭敬不生欣喜,對世間種種的苦難不應怖畏。應當為度眾生,而生起救拔的大悲心。
    菩薩對於纖毫之惡心存怖畏,對於自利利他的菩提道業則奮勇向前、不畏艱難,正因如此遠惡近善,故能成就佛道、圓滿佛果。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