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四聖位
已說七賢位,次說四聖位,如下表:

一、初果須陀洹
前來四善根(四加行)位,勤觀四諦,善根(信等五根)增長,力足障破(疑等五障),乃發無漏定慧,頓斷三界見惑(八十八使),證初果;證見我空所顯真諦寂滅之理,故為「見道位」。
初果名「須陀洹」,譯為「預流」,預入聖流也。從此超凡入聖,得「位不退」,以既入聖位,則不再退回凡夫位故。故初果可謂凡聖之分水嶺,乃出三界之第一大關,亦為最難一關;此關一超,則思惑任運(自然)可斷,三界任運可出。喻如拔大樹,斷見惑如拔樹根,斷思惑則如枝葉任運枯萎。
又初果聖人,以「道共戒」力之故,盡未來際任運不犯根本重戒。如犁田,而蟲離四寸,不犯殺戒等,於第十表「不妄語戒」中已說。
又初果為「見道位」,斷見惑已,重慮緣真(重新緣著所見真諦空理而思慮修習),進斷思惑,則為「修道位」,即二、三果(如第九表釋「見思惑」中所說)。
二、二果斯陀含 三果阿那含
《俱舍論》云:「見惑頓斷如破石,思惑漸斷如藕絲」,三界見惑八十八使,於見道位頓斷之,如破石一般;而思惑則分為九地八十一品漸斷之,如斷藕絲一般。「九地八十一品」,謂欲界合為一地,色界四禪天分為四地,無色界四空天亦分為四地,如是共有九地;每一地分為九品,謂上三品(上上、上中、上下)中三品(中上、中中、中下),下三品(下上、下中、下下),如是共有八十一品,於修道位中漸次斷之。
欲界一地九品思惑,共滋潤七番生死,前六品共潤六番生死,後三品合潤一番生死。若先斷欲界前六品思,即證二果。二果名「斯陀含」,譯為「一來」,以欲界後三品思猶在,故須再來欲界受一番生死。
若進斷欲界後三品思,則證三果。三果名「阿那含」,譯為「不還」,欲界惑已盡故,永不再來欲界受生;即於色界、無色界中進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,而證四果。如第四禪天中之「五不還天(五淨居天)」,即屬三果聖眾所居處,凡夫天眾聞而不見,以凡聖業果異故(如第六表中已說)。
三、四果阿羅漢
前三果為「有學位」,斷惑未盡,所學未竟,故名「有學」;四果則為「無學位」,斷惑已盡,所學已畢,更無可學,故名「無學」,乃聲聞乘之極果(依大乘教言之,則仍未畢未極)。
四果名「阿羅漢」,含「殺賊」、「無生」等義(如第九表中說),以其殺盡三界見思煩惱賊,不復受三界生死苦,證入不生不滅之「涅槃(寂滅無為、圓寂解脫)」故。
阿羅漢所證「涅槃」又分二種:若子縛(見思惑為三界生死種子,纏縛眾生於三界生死中)已斷,果縛(五陰報質為果,雖已證聖,報質未銷,縛累未盡)猶存,名「有餘涅槃」。若果縛亦盡(壽盡身盡),灰身泯智(色身灰滅、分別心智亦泯),證入空寂無為解脫境界,名「無餘涅槃」。
阿羅漢住無餘涅槃者,若依小乘權教而說(佛對小根人方便權說),則為灰身泯智,我法皆寂,永無果報,永無苦樂。若依大乘實教而說(佛對大根人顯實而說),則此聖者實乃生於界外「方便有餘土」中(三界外羅漢、菩薩所居無漏淨土),受變易生死之身(無漏五陰,非三界有漏五陰),成彼土中人(界外聖人仍有正報、依報之別,但皆屬無漏法,且不執正報身心為我),出三界為樂,沉空滯寂為苦(沉滯於空寂無為之定境中,不能起夢中佛事之大用)。故此聖者自謂永入無餘涅槃,而不知已受變易之身,直待從禪定覺(諸阿羅漢先入滅盡定,而後入無餘涅槃,今從定中出),方知自己生於方便有餘土中,仍將遇佛聞大乘法,發大菩提心。故據佛長遠之化而言,未有「永滅不發(永遠入滅,不發大心)」之聲聞也。
又「阿羅漢」有三種之別:一為「慧解脫阿羅漢」──
直緣無常無我之理而觀,其相應定力或初禪,或二禪等,而斷證者;雖有我空觀慧,但以禪定淺近,故神通道力較小。
二為「俱解脫阿羅漢」──
不但修我空觀慧,兼修各種禪定,如四禪八定、八背捨、八勝處、十一切處、九次第定等(此諸禪門詳見天臺《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》一書),定慧俱深,故神通道力較大。
三為「無疑解脫阿羅漢」──
不但兼修各種禪定,且廣緣佛說三藏教法(小乘經律論),乃至世間各種外道學說、天文地理、工巧技藝等,一切通達無疑。以其神通道力、無礙辯才,非前二種阿羅漢所能及,故又別名為「大阿羅漢」也。(待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