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冶長第五
子曰:「甯武子,邦有道則知,邦無道則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」

孔子說:「衛國賢大夫甯武子,當國家安定、政治上軌道,就展露才能,替國家辦事,非常有智慧。遇到國家動亂,政治偏離軌道,他就把才能隱藏起來,讓人以為他愚昧無能。甯武子發揮智慧才能,貢獻國家的表現,是可以學得來的。至於,國家無道時,他韜光養晦,所表現的愚昧無能,卻是無法跟得上的!」
「甯武子」,姓甯,名俞,是衛國的賢大夫,「武」是他的諡號,所以稱為甯武子。
「邦有道則知,邦無道則愚」,國家政治上軌道,就應該竭盡智慧才能,貢獻國家。這不是為了一己之私,不是為官位而謀取權位,正是為了替國家辦事,使百姓安居樂業。如果國家動亂不安,卻顯露才能,必然招來嫉妒及橫禍。此時正應「危行言遜」行為舉止要正直,說話卻要委婉謙遜。
「其知可及也」,雖然比「其愚不可及也」來得容易,卻也不易辦到的。必須長期「藏器於身」勤奮學習,使學有所成,一旦國家需要,隨時能拿出真本領。
「其愚不可及也」,一般有才能的人,遇到無法施展時,常常怨天尤人,不肯安於寂寞,甚至放棄原則,只想發揮長才,最後落得同流合污、身敗名裂。孔子說: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!」有很好的才德,別人不知道,自己卻能無怨無悔,這就唯有樂天知命的君子,才辦得到呀!
春秋時,晉國以美玉及良馬賄賂虞國,希望借道攻打與虞國相鄰的虢國。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國君不可答應,因為虞虢兩國就像脣齒互相依靠。假使虢國被滅了,則脣亡齒寒,虞國就危險了。虞國國君只貪眼前財物,竟然聽不進諫言,等虢國被滅後,晉國回師時,順道滅了虞國。
虞國另一位大夫百里奚,知道國君不信任他,所以晉國借道時,他一言不發。虞國被滅後,他被擄到晉國,被當作秦繆公夫人的陪嫁小奴,他從陪嫁隊伍中逃跑,後來被楚國人捉走。秦繆公聽說百里奚非常賢能,故意用五張黑色的公羊皮,很便宜的把百里奚贖回來,免得楚國人起疑心不肯放人。百里奚到了秦國,秦繆公親自解開刑具,向他請教國事,百里奚自稱是亡國之臣,那有資格進言呢?秦繆公說:「是虞國的國君不肯用你,才亡國的。這並非你的過失啊!」一再誠意請教,兩人談了三天,秦繆公將國政交付給他,替秦國謀畫,使秦國躍升為西方霸主。秦國的百里奚,何其有智啊!虞國的百里奚,又何其愚呀!
「邦有道則知」是真智慧,「邦無道則愚」也是真智慧。君子能進能退,進可安人,退可安己。若不知命,豈能守愚?豈能樂天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