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(四十四)
  
   ─第十一講表  四諦十二因緣(之六)  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雪廬老人編表  思飛講述•彙整

    
   乙、緣覺乘

    已說聲聞乘,次說緣覺乘。

    ◎教法── 十二因緣

    如第九表所說,「緣覺」乃觀十二因緣而覺悟者,故彼所修法門即「十二因緣」法。
    十二因緣條目,已於第五表中詳釋。其實,十二因緣與四諦義旨無別,但有開合之異而已。蓋無明、行、愛、取、有,此五支合為「集諦」;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愛、生、老死,此七支合為「苦諦」;觀十二因緣智,即是「道諦」;十二因緣滅,即是「滅諦」。故四諦為總說略說,十二因緣為別說細說,《法華文句》云:「十二因緣者,還是別相細觀四諦耳。」以緣覺根性稍利於聲聞,故佛為不同機宜,作此開合。

    ◎觀法── 十二因緣觀

    聲聞觀四諦,先觀苦諦,乃以苦諦為初門;即先觀三界是苦,進而方探苦之由來。緣覺觀十二因緣,初觀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」等,乃以集諦為初門;即先觀無明惑業,為招集來苦之因緣。
    然則,此十二因緣如何作觀?佛說十二因緣有流轉、還滅二門,依此二門逆順觀察。
    所言「流轉生死門」者,謂六道眾生生死輪迴,循環不絕,猶如水之流動不息,輪之旋轉不止。經論云: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」此謂由「無明」之緣故,而生起「行」;由「行」之緣故,而生起「識」;由「識」之緣故,而生起「名色」乃至由「生」之緣故,而生起「老死」。如是依因而感果,果上復造因,輾轉由藉,流轉不息。
    所言「還滅涅槃門」者,謂若能止息流轉,滅除生死,則能還歸涅槃,證得解脫。經論云:「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識滅則名色滅,名色滅則六入滅,六入滅則觸滅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死滅。」此謂若能滅除「無明」,則「行」隨之滅除;「行」既滅除,則「識」亦隨滅乃至「生」既滅除,則「老死」亦隨之而滅。但滅其一,其餘輾轉隨滅,則流轉因緣不再相續,永超生死鏈圈矣!
    緣覺之人,依此二門作觀,復有逆順二種推研。始無明,終老死,名「順觀」,如上文所述便是。始老死,終無明,名「逆觀」,如下所述:
    首觀現前「老死」從何而來?推知乃從「生」而來;又推「生」從何來?乃從「有」而來;又推「有」從何來?乃從「取」而來乃至推「行」從何來?乃從「無明」而來。此即逆推流轉門。
    復觀若欲滅除「老死」,則須滅除「生」;欲滅除「生」,則須滅除「有」乃至欲滅除「行」,則須滅除「無明」。此即逆推還滅門。
    緣覺之人,於此二門,逆順推觀,由此而發無漏定慧,而證真諦涅槃。

    ◎行位── 不立分果

    若於佛及善知識所,聞說十二因緣流轉還滅法門,身毛為豎,涕淚交流,即發緣覺乘善根(昔曾聞修緣覺乘法,種此善根,故今得發)。善根既發,即依十二因緣二門逆順推觀;且多作福,多供佛,多聞法;以其「深觀緣起,久種三多」,福慧既崇,故能頓證極果(辟支佛果),且能進侵習氣(見思習氣,如第九表中說)。出有佛世,名為「緣覺」;出無佛世,名為「獨覺」。以頓證故,不立分果;不若聲聞證果,由見道而修道,從有學至無學,分分圓滿,故立四果。
    然則,此二乘修行證果,其遲速如何?經論云:「聲聞利者三生,鈍者六十劫;支佛利者四生,鈍者百劫。」此謂聲聞人修行,最利者三生即入見道、證初果。蓋資糧位為一生,加行位為一生,見道位為一生;既見道已,進而修道斷思,再經人天七番生死,方證無學(若加功用行,則不必七生)。若其最鈍根者,從初發心,修聲聞法,須經六十大劫,生生世世,不斷修行,方證聖果。
緣覺之人修行,最利者四生即證無學。蓋前二生伏惑(相當於聲聞資糧、加行位),第三生入見道已,於第四生即能頓證無學,且侵習氣。而其最鈍根者,從初發心,修緣覺法,須經一百大劫,生生世世,不斷修行,方證極果。
    復有值佛出世,本為凡夫,聞佛一呼「善來,比丘!」即證無學者。或有七天半月、一年半載即證無學者,此惟佛世方有,非是修證通則也。
    又聲聞初果第七生時,及二果一受生時,若不值佛,亦必證涅槃,雖是聲聞種性,亦得名為「獨覺」,此稱「小辟支佛」。
    又值佛出世,雖為緣覺根性者,以聞佛陀聲教而證果故,仍列入聲聞數,如摩訶迦葉等。(其實,若依《法華經》開顯而言,佛世常隨諸大弟子,皆法身大士,示現為聲聞、緣覺,以助佛弘化者也)。
    總之,聲聞為小乘,緣覺為中乘,合稱為「二乘」。對大乘而言,同為小乘,同斷見思惑,同得一切智,同出三界,同證偏真,同行三百由旬,同入化城(偏真涅槃),尚未達寶所也(喻佛性寶藏,如第九表說)。(全文完)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