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念要義 |
以助扶正
先與諸位談談助念的意義。助念就是要扶起臨終者的正念。祖師曾說:修淨土念佛法門,念到一心不亂,就能斷見思惑。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蕅益祖師《要解》所說者,斷見思惑是證果之人。此人臨命終時,捨此色身,不須助念,亦可往生。然一般人未念至一心不亂,或只是念至相似一心不亂,只是將煩惱伏下去,尚未將見思惑等煩惱種子斷除,這在臨終時須要助念,方能往生。 一念相應
無論臨終者、助念者,念佛時最要緊的就在「一念相應」。這一念,臨終者、助念者為「能念」,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為「所念」。當能念之心與所念的佛號結合在一起,則所起之念是淨念不是妄念。
(能念者的淨念是「感」,阿彌陀佛因感而來是「應」,此即「感應道交」。) 心不顛倒 心不顛倒要靠平常練習,要在平常正助雙修。正工夫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。無論自修、共修、參加佛七,須老老實實執持一句名號。自修時若要誦經,只誦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雪公曾說:「念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心就安靜下來,然後專持阿彌陀佛名號。」這是自己在家自修功課時的正工夫。其他時間,我們在家學佛的人,各有正當行業,在工作時,必須心在工作上,閑暇時,佛號即在心中起來。此時不一定要出聲念佛,因為各人工作環境不一,如在人多的地方,品類不齊,出聲念,恐怕引起不同的反應,此時心中默念即可。或者如〈念佛圓通章〉所說的「憶佛」亦可。如此憶佛、念佛,皆是正工夫。
(正工夫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。無論自修、共修、參加佛七,須老老實實執持一句名號。)
至於助工夫,詳細說,那就多了,但以持戒為主要。在座的各位大德,有很多受過菩薩戒或五戒,或者尚未受戒,雪公曾說:「雖未受戒,也要先學戒」。「戒」的類別條目甚多,尚未受戒者,可先學習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這是《增一阿含經》以及《大智度論》所說四句偈中的前兩句。這兩句偈文,看來容易,學而習之,卻不簡單。一切惡事不作,殺、盜、淫、妄等皆不可作。學道之人雖不敢造惡業,但今日傳播媒體經常播放殺、盜、淫、妄種種惡事,不論是誰,只要看一下,就落下「名言種子」,藏在八識田中,遇有外緣就起現行,這就變成自己作惡了。這樣一想,諸惡莫作,實在很難實行。但是學道的人必須學習難行。學習之道,就在眼見耳聞一切惡事時,當即戒慎恐懼,徹底破除,不落種子。
(印祖閉關時,蝨子繁殖到被褥,護關師請入內清理,祖師不許,終由祖師慈悲心感動蝨子,自動消失。) 世間一般人,他與人來往,不是恩,就是怨,而且與人結怨者多,發慈悲心則不多。學道的人,以慈悲心不惱害眾生,遇見他人造惡業,隨即警覺戒懼,不使其落為自心種子。如此修學止惡行善,便能老實念佛。平常如此用功,臨終加以有人助念,就能放下一切凡情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 行菩薩道
各位發心助念,平日須向有緣的年長者,及其家屬,談論助念往生的意義,助其了解平常修學一念相應心不顛倒,非常重要。平常有修養,即使臨終時,老病衰弱,念不出聲,但只要心中有佛,也就是心中執持佛號,即感佛來接引往生。 注意事項
助念應當注意的事項很多,依印祖及雪公開示的要點,當以下面兩點特須注意: 勉以偈頌
最後擬四句偈語與諸位共勉:
(平日須向有緣的年長者,及其家屬,談論助念往生的意義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