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今流通的《阿彌陀經》,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,經名雖然簡略,卻隱含原本的經題。經文中「六方佛出廣長舌」段,在「汝等眾生當信是」之後的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是原本的經題。
鳩摩羅什大師根據此經的宗旨──
信願持名,采取經中要點──
持名念佛,特別用阿彌陀佛名號來建立經題,大略來講有五種用意:
一、「上符經旨」,符合世尊說此經的宗旨。此經唯獨開示持名念佛的方法,所以用阿彌陀佛名號為題,標示在經文之首。
二、「下適機宜」,以下化來說,如此最適合眾生的根機。因為大家都歡喜聽聞阿彌陀佛名號,以名號來作為經題,人們對經文就多能相信接受。
三、「理自包含」,只要標出阿彌陀佛名,諸佛稱讚護念的道理,自然就含攝在其中。
四、「義存便易」,因為梵語阿彌陀含攝多種義理,常常聽聞阿彌陀佛名號,對名號所含攝的義理自能了然於心。
五、「語從簡要」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六字,簡單扼要。對後世來說,無論自己受持或為人稱述,都不至於太繁瑣。
再來看看唐朝玄奘法師的譯本,雖然依照梵文本意直接翻譯,但卻未聽聞在之後哪個朝代,曾被廣為流通;還有像《佛說無量壽經》,雖然以華語譯文當作經題,也很少見到有人將其當成日課讀誦受持。
由此可知,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,確實能深刻體會佛陀教化的悲心,所以普天之下,都願遵守接受此一譯本,雖歷經百代,也沒有像什師這般譯經師。唐朝道宣律師《感通傳》記載:「鳩摩羅什大師是過去七尊佛的譯經師」,從《彌陀經》譯本看來,這故事確實可信,而非虛假。(見宋朝元照大師《阿彌陀經義疏》)

(鳩摩羅什大師深刻體會佛的悲心,所譯《彌陀經》,普受歡迎。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