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(四十八)
  
   ─第十二講表  六度萬行(之四)  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雪廬老人編表  思飛講述•彙整

    
    參、行位

    已說菩薩乘之教法、觀法,今說菩薩行位,仍依天臺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菩薩言之。

    ◎藏教菩薩行位

    藏教菩薩行位,即小乘經論中所云「伏惑不斷,留惑潤生,歷三祇百劫,修六度萬行」者是。謂此人初心,緣四諦境,發四弘誓願,修六度萬行,即名菩薩。以「析空觀」觀「生滅四諦」之理,伏見思惑不斷,留此惑以滋潤生死,而受生三界,而行六度,而化眾生。如是經歷三大阿僧祇劫(阿僧祇譯為無數,印度大數目之一,計為1046),修六度竟。
    初阿僧祇劫,六度事行雖強,四諦理觀尚弱(只伏見思而已)。其四諦觀慧,相當於聲聞位「五停心、別相念、總相念」,亦即以別、總相念智慧行於六度。第二阿僧祇劫,四諦觀慧漸明,相當於「煖位」,亦即以煖位智慧行於六度。第三阿僧祇劫,四諦觀慧漸明,相當於「頂位」,亦即以頂位智慧行於六度。
    三祇既滿,更住百劫種相好因。於百劫中,修六度成百福德,用百福德成一相;凡用三千二百福德,修成三十二大丈夫相。其四諦觀慧相當於「忍位」,亦即以忍位智慧行於六度。
    百劫既滿,次入補處(即後補佛位),生兜率天(此天宮內院為後補佛住處,現今為彌勒菩薩所居),乃至入胎、出胎、出家、降魔,於木菩提樹下頓斷見思正習無餘,方成佛果。其斷證與阿羅漢同(同斷見思、同證真諦)。
    天臺家稱此為「事六度菩薩」,乃佛對小乘根人之方便假說,實無其事,實無其人,此謂「有教無人(佛雖有說此教法,卻無此種行人)。」何以言之?蓋伏惑不斷,則見思俱在,見思果在,則二生、三生尚難保其不迷不退(有隔陰之迷故),況歷三祇百劫乎?且菩薩修諸純淨功德,方得作佛,若三毒具足,雖行六度,何能集無量純淨功德耶?譬如毒瓶,豈堪貯甘露醍醐耶?故此純為方便假說(詳《大智度論》、天臺教典)。雖屬權說實無,然釋迦佛果後利生,示跡不妨自歷三祇百劫,故經論中有釋迦菩薩於初僧祇遇尸棄佛,二僧祇遇燃燈佛,並蒙二佛授記等事(佛之神力自在難思,雖歷三祇百劫,不異如彈指頃)。
    然則,佛何以對少根人作此假說?良以小乘根鈍,其析空觀慧,不解「當體空(緣生如幻,當體即空)」,但解「散壞空(緣散方空,緣未散則以為實有)」。故於見思惑業因緣所生三界生死果法,執為實有,生大怖畏,必欲滅之而後安;待滅生死法已,則沉空滯寂,墮無為坑(沉滯於空寂無為之涅槃,不再入三界生死中,不能起夢中佛事之大用)。是即執「生死有」與「涅槃空」勢不兩立,不可並存(通教則達「如幻有」與「當體空」並行無礙)。故彼小根人以為既斷見思,既證涅槃,則永斷生死因緣,永不復受三界生死果報矣。佛若為彼等說菩薩斷惑之後,仍繼續於三界中受生受死,以度眾生,則彼將懷疑自己證涅槃後,是否仍復入於三界中生死,而起大恐慌矣!故佛對此小根人說菩薩道,只能如此方便假說,待其大根漸培漸熟,方於大乘法會上(如方等會、般若會),為彼實說耳(即說通別圓教之菩薩道)。

    ◎通教菩薩行位

    通教為通大通小,三乘共稟之教法,其行位即大乘經中所云「三乘共十地」者是。如左表:

  

   通教三乘,起初同以「體空觀」觀「無生四諦(如十一表已說)」,而伏斷見思惑。
   「一、乾慧地、二性地」
── 乃三乘人(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三種人)伏見思惑之位。
   「三、八人地、四、見地」
── 乃三乘人,斷見惑之位,亦即三乘「見道位」,與藏教初果齊。
   「五、薄地、六、離欲地」
── 乃三乘人,斷欲界思惑之位,與藏教二、三果齊。
   「七、已辦地」
── 乃三乘人,斷盡見思正使之位,與四果阿羅漢齊。聲聞乘人止此不前,菩薩乘人,則從此過而不住。
   「八、支佛地」
── 中乘根人,更侵(損)習氣,而習氣猶未盡,與藏教辟支佛齊。緣覺乘人止此不前,而菩薩乘人仍不住此。
   「九、菩薩地」
── 大乘根人,以慈悲誓願力故,不住涅槃,從空入假,扶習潤生,道觀雙流,進斷習氣及色心無知,得道種智;遊戲神通,成熟眾生,淨佛國土,殘習將盡。
   「扶習潤生」
── 謂此菩薩以慈悲誓願神通力,扶起三界思惑餘習,以為受生之緣(亦即以誓願神通為正,扶習為傍),而受生三界,而行度化。
    佛為四教根性,所說菩薩受生三界之方式不同,天臺《四教儀》云「留結(惑)受生,藏教之所說;斷結誓願(扶習)受生,通教之所說;法性神通受生,別教之所說;法身應生,圓教之所說。」別圓二教已證法身之菩薩(別初地、圓初住以上,佛性開顯,即是法身開顯),以法身為應化本,譬如月印萬川,有感斯應,任運應化,不須作意神通,更不須惑業受生;而未證法身者,則須作意神通,而隨意受生。
    藏通二教未言「法身(佛性)」,故無應化本,則言惑業受生。藏教說惑是實有,故菩薩不可斷惑,斷惑則不能三祇受生行道矣。通教說惑是幻有,故菩薩體達幻有即空,能斷正使;正使既斷,設欲涅槃,即便能入;但由本願力故,不取涅槃,以神通力扶起三界思惑餘習,以為受生之緣,而得受生行道矣。(詳見蕅祖《教觀綱宗釋義》)。
   「道觀雙流」
──「道」指化道,即修行六度;「觀」指空觀,即體達法空。「雙流」即空假並行,謂此菩薩從空入假,廣行六度,一一行皆能與「三輪體空」相應,此即「理六度」之觀行也(如前已說)。
   「進斷習氣及色心無知」
── 「習氣」指見思習與塵沙障習(即塵沙惑),二習將盡。
   「十、佛地」
── 機緣成熟,菩薩斷餘殘習,二習俱盡,而成佛道。
    其實,通教大乘根人,終必接入別圓教,成別圓中人。而通教果佛實乃別圓教之分證佛(法身大菩薩),或究竟佛來示現耳(藏教果佛亦然,詳如天臺教典所述)。
    綜上十地,通教菩薩前八地與二乘共行共學,屬空觀自利,第九地方乃入假利他,此為大乘菩薩行之常軌,蓋自度而後能度他故。(亦有提早入假者,待後詳述)。(待續)

    更正:上期十九頁上欄第七行,應作「初聞便悟,或用力推究即悟。既悟中諦」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