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哉若人 ●三 學 |
繁華落盡,日人不得不過起昔日簡樸的生活,回頭來找尋孔子之學,有識之士開始陪著孩子讀《論語》。 三一一,日本九點零強震,引發海嘯,排山倒海摧毀東北沿海諸縣,加上核能電廠輻射外洩,日人面對三災並發的苦空無常,悲傷之餘不失其序,仍能堅守本分,窮而不濫。這分素養從何而來?多歸功於孔學深植人心,沈澱為民眾的文化素養。 論語帶到日本 據日本留傳至今最早之正史《日本書記》記載,在中國三國時代,百濟五經博士王仁應邀渡海到日本,帶去了有鄭玄注解與何晏集解的十卷《論語》,這是儒學傳日初始。應神天皇請王仁做太子的老師,教授太子學習《論語》等典籍,並請他在日本皇室推廣漢字。《論語》在皇室中產生了巨大影響,這在聖德太子身上最為明顯。
(百濟五經博士王仁應邀到日本,帶去了十卷《論語》,這是儒學傳日初始。) 聖德太子出生于西元五七四年(中國南北朝時期),二十二歲時為皇太子兼攝政王。他制定的《十七條憲法》就是以《論語》思想為基礎衍生出來的,第一條:「以和為貴,無忤為宗。人皆有黨,亦少達者,是以或不順君父,乍違於鄰里。然上和下睦,諧於論事,則事理自通,何事不成?」這是引用《論語.學而篇》有子說的:「禮之用,和為貴」。聖德太子還廣設國家級的學府「學問所」,正堂高掛孔子畫像,尊孔子為「先聖」,要求學生必修《論語》,以及《周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左傳》等漢學。 論語與算盤
長達近七百年的幕府時代,《論語》成為維護穩定社會的有力工具,如德川家康積極扶植儒學,把「朱子學」定為官學,復興學校,大量印發《論語》等書籍。明治維新期間,興起一手算盤一手《論語》的經商熱潮,其中以澀澤榮一最為代表。澀澤榮一自幼學習漢語,三十三歲被任命為大藏省少輔,主管全國預算,他卻毅然棄官從商。他將《論語》作為經營哲學,創辦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銀行。 東京的論語塾
經濟繁榮之後,日人大量製造,大量消費,大量拋棄,導致經濟泡沫化,形成「空白的二十年」。繁華落盡,日人不得不過起昔日簡樸的生活,回頭來找尋孔子之學。有識之士開始陪著孩子讀《論語》,盼望下一代不要迷失於物質欲望、掉入資訊網路,能在《論語》中覓得安身立命的智慧。
(在東京文京區論語塾,安岡定子帶頭朗讀《論語》,她告訴大家:「只有知識,沒有仁心,無法立足於社會。」) 知禮知命盡分
這次福島第一核電廠災變,廠內有五十位員工冒著超標的輻射危險,留在現場應變。這批人大都是泡沫經濟前進入東京電力公司,他們存著「一期一會」的信念,發願終身奉獻一個單位,廠存則我存,廠亡則我亡。一名留守者傳出話來說:「我不怕死,這是我的職責。」這種盡分的處世態度,有如發生船難時,船長最後才離船,本分所致,理應如此,無需任何解釋。
(大難中,日人沉著、忍耐、等待、秩序,再怎麼苦也不失其禮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