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葉萬言書不盡  好留餘地待君題

    ───呂今山先生與雪公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藏 密

    雪公(李炳南老居士),三十一歲赴莒縣典獄,四十七歲北返濟南,十六年的青壯歲月投注於莒縣。在莒地,雪公結識許多賢人志士,如莊太史陔蘭、呂今山、趙阿南、戰德克等先生,皆是雪公一生難得的知音。茲略述呂今山先生與雪公交誼,以窺雪公於師友往來之間,如何求益增進。

    孔府傳道授業

    呂今山先生,莒縣人,長雪公八歲。清朝末年停辦科舉,各省設優級師範選科學堂,先生以第一名獲選入學,學堂設於濟南趵突泉旁的尚志書院。畢業後,先在莒縣高等小學任教五年,三十五歲更投入討袁行動,事後到濟寧中學任教十年,有屈萬里、蕭一山等卓著門生。
    孔上公年屆就傅,孔府擇選王毓華、呂今山、莊陔蘭三位為孔上公師傅。呂今山先生約在民國十八年受聘為孔府教師,身為孔子後裔老師,自知責任重大,八九年間,遍授群經,教學勤快嚴格,他曾向摯友趙阿南說:「伊家道統所寄,不敢於全經有所刪節,亦不敢以文藝視經學。」孔家維繫著中國道統,儒經都是整部經講授,不敢有所刪節,也不敢視經典為文章技藝。

    共護聖人後裔

    雪公結識呂今山先生,當在莒縣任職期間,雪公曾作〈呂綬宸今山昆季留夜飲〉、〈莒城圍困憶趙阿南兼呈呂今山〉二詩。莒縣受戰火波及,幸有雪公為民排難解紛,莒縣在地人的呂今山先生欽服有加。二十六年一月,雪公受莊太史推薦,入奉祀官府任教讀及秘書,與呂今山先生共事。二十六年冬,日軍砲火逼近曲阜,雪公、呂今山先生護著孔上公一家人南下避禍。經湖北進入四川,在重慶歌樂山安定下來,前後八年,雪公與呂今山先生共護聖人后裔,二人時常和詩遣懷,《雪廬詩集》尚可見到七首相關詩作。

   

   (雪公、呂今山先生,護著孔上公一家人,經湖北入四川,二人時常和詩遣懷。)

   雪廬吟草作序

    雪公在民國二十年,請呂今山先生為《雪廬吟草》作序,以備來日付梓印行之用。序文中,呂今山先生讚歎雪公為「豪雋之士」,雄於酒,好劍術,尤其精邃於鐘鼎石刻學問。對雪公詩風,他有如此讚語:
   
「詩學杜而又枕饋太白者有年,平日自遣及友朋唱酬,不喜律而好古,不好詠物小品而多針砭世道,及痌瘝家國之什。一旦興會淋漓,其意之玄,情之悃,字句之峭,格之懿且古,氣之恣肆排奡,批卻導窾,弸中彪外,洵有所謂下筆如有神者。而大含細入,周規折矩,步趨《風》《騷》, 轥轢齊梁。凡四聲互通,切響同用,及正紐旁紐、大韻小韻、曰粘曰拗諸法等弊,尤凜凜乎壁壘森嚴,不差絫黍。吁!亦奇矣。」
    雪廬的詩,學杜工部有多年了,且時刻不離李太白。平日自我遣懷及朋友唱和,不喜律詩而好古詩,也不好詠物小品。賦詩多是針砭世道,關心民生疾苦。雪廬一旦詩興大發,則寄意玄遠,情感真誠,字句險峭挺拔,格律精善又富有古意,氣概豪放矯健,難表之意莫不迎刃而解。內充德慧,故能外發翰藻,確實是所謂的下筆如有神助。雪廬詩作,極廣博而盡精微,方圓皆合規矩,緊跟《國風》《離騷》,又超越六朝齊梁詩體。雪廬賦詩,對於「四聲互通、平仄同用、正旁同紐、大小同韻、失粘失拗」等規範弊病,都嚴遵力避,絲毫不差。唉,誰想史詩上再現此奇葩!

    雪公得劍詩評

    雪公《燹餘稿》有〈得劍〉兩首詩:
   
出匣風颼飀,寒泉千尺秋;觀者皆噤,真堪比吳鉤;把之覽八荒,煙塵何茫茫;願為一揮手,重使日月光;誰肯效馮諼,彈歌客孟嘗。

    壁間蔚雲氣,魑魅遠辟易;不訂黃金交,肝膽託三尺;凌晨素霓吐,入夜眾星聚;時時發龍吟,願為蒼生雨。
    雪公詠劍,以喻自身抱負,有朝一日拔劍出鞘,昏暗天地得以重見日月光明,更願此劍如龍吟嘯,為大旱望雲霓的蒼生,下一場甘霖。書眉有呂今山先生評語云:「蒼涼鬱壯,咄咄逼人。第一首換韻後,尤抑塞磊落,有王郎斫地之概。二首格局較前平易,而氣度軒昂,風骨峭然,是以實力勝者。」
    呂今山引用杜甫「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!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」詩句,話說年輕的王郎,在朝擔任糾劾的司直官員,因不得志,趁著酒興正濃,拔劍起舞,斫地悲歌。評論雪公詩,沈鬱蒼涼有壯志,如寶劍出匣,咄咄逼人。詩意隨著換韻而轉,人如此劍,雖抑鬱不得志,胸中卻坦蕩光明,大有王郎拔劍斫地的氣概。第二首詩,格局比前一首平易近人,更顯神采洋溢,氣度不凡,風骨高超,內含無比的實力。
    雪公好劍術,富俠義氣概,挺身維護莒縣軍民,詩人之志已見落實。呂今山先生相知甚深,方能評點得恰到好處。

   

   (雪公好劍術,賦〈得劍〉詩二首,因呂今山先生相知甚深,評點恰到好處。)

    誰來題詩唱和

    民國二十九年,雪公到重慶長江南岸的南山,這裡有定九法師駐錫的慈雲寺,雪公曾應邀蒞寺講演佛法。寓所旁栽有芭蕉,雪公賦詩〈題南山芭蕉寄呂今山〉:「芭蕉上與翠樓齊,欲借新詩印雪泥;一葉萬言書不盡,好留餘地待君題。」芭蕉與屋齊高,雪公想在蕉葉上題詩,寬闊的蕉葉寫不盡,空餘處就留待先生來題詩吧!觸境有感,所思當然非知心者莫屬了。
    據《蓮浮集》所錄,呂今山先生曾賦詩〈癸歲元旦立春奉炳上人〉、〈雨水後晴有感奉塵炳上人〉共三首詩贈雪公,雪公皆有和詩酬答。另外呂今山先生還有〈獨行有感〉、〈辛巳清明〉及〈撥悶偶成〉三首詩,雪公也和詩相應。離鄉數千里,有家歸不得,今山先生有「久旅日如歲,言歸心發花」的感慨,雪公則以「歲朝逢立春,還鄉或如願」,勸先生趁此新春勤理精神,那貪心不足如蛇吞象的日寇,敗象漸露,回鄉之路想來不遠了。兩人交情深厚,相惺相惜。

    隔海弔念詩魂

    三十五年,雪公與呂今山先生陪孔上公回到南京,無奈「道梗不得歸省」,雪公回不了濟南,呂今山先生也無法返莒省親。三十六年,莒縣再陷戰火,呂今山先生家人慘遭禍害,朋友怕他傷心,秘而不發。先生經多方探得實情,沉痛傷心,借酒澆愁。
    三十八年春,雪公奉命押運行李卷宗前赴臺灣。呂今山先生則因次公子在江蘇常州山東省流亡中學任教,校長趙栗齋又是先生的學生,二人都希望迎請先生到常州一游。先生到常州一個多月,即與世長辭,葬於常州橫山橋外大林寺的後山。
    雪公在臺灣聞訊,傷痛賦詩〈弔呂今山〉:「江上孤墳蔓草萊,巴山猶憶酒盈杯;朦朧落月蕭騷雨,可有詩魂吟夜臺?」此刻烽火交兵,您的遺骸孤零零的埋於江邊荒煙蔓草中;記得我倆客居重慶時,常斟滿酒杯,有訴說不盡的鄉愁。今晚月色朦朧,雨聲不斷,您的詩魂可還在墳前低吟徘徊?

   

   (呂今山先生到常州一個多月,即與世長辭,葬於常州大林寺的後山。)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