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孔子傳》完結篇幾點遺憾    三 學


     一九九零年,由山東電視臺與濟南電視臺合資製作的《孔子傳》,在山東臨淄故地實景拍製。根據史實嚴謹考據,所使用車輛、兵器、農具、服裝等日常用具,忠實重現春秋時代的景致。裡面的街道、住宅、太廟、宮殿等建築,依照史實製作而成。並集合當地一流演員參與演出,尤其飾演孔子的王繪春,從孔子青壯年時期演到七十多歲,演技絲絲入扣,溫文而不過火,頗能表現孔子的品格與智慧。
    《孔子傳》全劇以完整的傳記形式演出,從「遵循母訓、立志學禮、興辦私學、周遊列國」,到「政途失意、潛心授徒、著作春秋」,一直到孔子七十三歲辭世。看完此劇後,對孔子的一生有深刻的認識。其中第十六集〈著作春秋〉,孔子有一兩段心境對白,不盡符合《論語》裡的孔子本意,殊為可惜。

   
  
 (孔子傳,在山東臨淄故地實景拍製,忠實重現春秋時代的景致。)

    作春秋有什麼用

    北方齊國的陳恆弒殺齊簡公,孔子得訊後沐浴上朝,請魯哀公出兵討伐陳恆。魯君不敢也無權,要孔子去向孟仲季三家勸說。三家僭位已久,豈肯出兵討伐與他們一般的亂臣?孔子要顏淵幫他修《春秋》,怎料顏淵不久病倒。劇中,孔子說:「多少年了,王室衰弱,大夫專權,陪臣執國命;天下之亂,數不勝數,作《春秋》又能有什麼用處呢?」此段對白,易誤導觀眾,以為孔子對世局灰心了,即使修了《春秋》,那一位有權有勢者會因此懼怕,而不敢僭越篡逆?
    何人不懼《春秋》之筆?孟子說:「王者之跡熄而《詩》亡,《詩》亡然後《春秋》作」,王者以德服人,人們聞詩足戒。後世霸者以力服人,溫柔敦厚以諷勸的《詩經》,無人理睬,故云《詩》亡。既然聞《詩》不足戒了,孔子只好作《春秋》以寓褒貶,字字如斧銊,以懲惡勸善。人們懼《春秋》史筆,心生慚愧,不敢為非作歹,孔子「撥亂世,反諸正」的理想就漸漸成熟了。
    後世史官,受孔子作《春秋》的啟發,多能「仗氣直書,不避強禦」,稟持正道,直書不諱。某些君王、臣子,想為所欲為時,就會忌憚史官那隻筆,怕惡名昭彰,遺臭萬年,因此打消惡行,大大降低了「臣弒君,子弒父」毀滅人倫的慘劇發生,這不是要歸功於孔子作《春秋》嗎?

    孔子當真一事無成?

    孔子七十二歲,衛國政變,子路正冠而死被醢的噩耗傳到曲阜,孔子說:「天祝予!」天要斷絕我了。不久,孔子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,受人祭奠,孔子醒後告知子貢:「予殆將死也」。《孔子傳》劇中,孔子與子貢有這樣的對白:
    孔子:「我做了個夢,夢見與先人的棺木在一起。我要隨他們去了,我是該去了。只是一生一事無成啊。」 子貢:「夫子,你教授了弟子三千,現在已相繼成器。你整理了天下的文化典籍,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財富。你做了許許多多,怎麼能說一事無成呢?」
    「一事無成」四字,從孔子口中說出,易讓觀眾誤以為孔子一生努力付諸東流。在子貢心目中,孔子教授三千弟子,成就十哲、七十二賢,為世間栽培高尚的人才,豈可云一事無成?再者孔子「作《周易》十翼、刪《詩》《書》、訂禮樂、修《春秋》」集古聖之大成,華夏文化得以屹立千古,如何說「一事無成」?曲阜「大成殿」後,有一座「聖跡殿」,刻有宋代米芾對孔子的讚語:
    「孔子,孔子!大哉孔子! 孔子以前,既無孔子, 孔子以後,更無孔子。 孔子,孔子!大哉孔子!」
    「造就賢才、整理經典」這兩件偉業,前無古人,後無來者,捨孔子誰能為之!

    知命聖人豈會失望

    子貢堅信孔聖夫子,其功無與倫比,子貢這段慰語之後,劇中,孔子說:
    「你說的那些事情,即使我不去做,也會有人做的。致使我心理難受的,仁德之道明明可以拯救人世,造福於人,可為什麼就不被世人所接受呢?」
    孔子倡行的「仁德之道」,在魯實行四年,成效卓著,四方則之,卻不為春秋各國接受,孔子曾感慨說:「道不行,乘桴浮於海」到海外試試吧!仁德之道能否被世人接受,並非取決於孔子,孔子縱有「知其不可而為之」的信念毅力,但是要普施於世,還須眾多條件。
    當公伯寮在季氏前詆毀子路,企圖阻撓孔子的施政,孔子並不責怪公伯寮,他說:「道之將行也與?命也。道之將廢也與?命也。公伯寮其如命何?」仁德之道行不行得通,要看「天命」啊!
   在「鳳鳥不至,河不出圖」的春秋亂世,人們見到麒麟誤為不祥,還有誰會賞識孔子這塊寶玉?誰有遠見來推展「仁德之道」?當世衰道微之際,「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」,孔子心中早已瞭然。
    孔子異於常人之處就在此,一般人多屈服於命運,孔子知命之餘,尚能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」,永遠保有無限希望,願為萬世生民奠定安身立命之學。這才是那位「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」的孔老夫子。
    孔聖,有真知灼見的智慧,有難行力行的仁心,有永不恐懼的勇氣。一生行所當行,為所當為,無怨無悔,所謂「君子依乎中庸,遯世不見知而不悔,唯聖者能之。」孔子在〈中庸〉這段話,正是他老人家一生最好的注腳。

   
  
 (孔子,有智有仁有勇,行所當行,為所當為,無怨無悔。)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