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君貯有醫王藥 願與蒼生療苦愁 |
巫公錦漳居士,臺東人氏,生於民國三十七年。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藥學系,進臺大藥學研究所深造,後又考入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,民國七十二年考取中醫師執照。行醫多年,診病用藥慎之又慎,治愈無數,人多以「巫醫師」稱之。 幸得醫心藥
巫醫師從小就想學道求長生不老,曾經趁家人不注意時,準備了裝有衣服和食物的包袱,獨自跑到臺東的山區尋找仙緣,結果因遍尋不著神仙的蹤跡,失望而歸。後來為了強身健體,還在腳上綁石頭訓練輕功,仍以失敗告終。直到上了大學進入中國醫藥學院藥學系,當時《黃帝內經》的課程由雪公教授,因此接觸學習佛法,才找到解決生死問題的最終答案,惟有學佛才能真正了脫生死。 發心破障礙
學佛後,巫醫師對佛法十分好樂,認為這麼好的東西,一定要讓更多人能受益。為了能幫助更多人學佛,了解佛法,在大四那年接下了醫王佛學社社長的重擔。為了能與大家結善緣,利用寒暑假,騎著腳踏車到處尋找房子,把有出租房子的地點、價位、環境都記錄下來,等到新生來時,不但幫忙大家提行李,還主動提供學校附近所有可租房子的資料,如有需要必定親自帶去。平時更是不時地關心照顧,噓寒問暖。如此熱心助人,不求回報的行為,感動了許多人。當時社員總共有二百多人,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佛法的好處,努力克服自己本來木訥不善交際的弱點。 迎接佛菩薩
巫醫師生活勤儉樸實,平常換洗衣物只有兩三套,鞋子也只有那麼一兩雙。肺與胃長期不適,近一年來更是加重,因怕病人沒藥吃,在半年內休診又開診反覆三次。幾乎每一位病人來,都會與之分享最近學佛聽聞、生活實踐,所獲得的法喜。因為他視病如親,希望每一位病人都能與他一樣法喜。 滿門樂法味
巫醫師夫婦平常雖然不一起出門,但目的地都是去蓮社社教科聽課,寒暑假時去聽大專佛學講座,課程大致相同卻年年去聽。孩子長大後,到了參加講座的年紀,更極力希望他們參加。夫婦倆對佛法的好樂,以身作則,及對聽經聽課的風雨無阻及不間斷的恆心,讓三位孩子真心歡喜的踏入佛法殿堂。 願作好榜樣
今年十月二十二日,往生前的星期六,巫醫師主動與在大陸讀書的兩位女兒通話,他說:「近來聽《金剛經》,聽得很法喜,一切痛苦、病痛、磨難,皆如同夢幻泡影。」再三告訴女兒要好好照顧自己,不用為他擔心,也詢問孩子在醫院實習的狀況,要把人家不要做的事撿起來做,遇到不順心的事要時時提起佛號。 凝視阿彌陀
星期三晚上,蓮友陪念時,他坐起身子、手結印與大眾念佛,身體不適的症狀減輕許多,也無咳痰血的情形。晚上十點多,他同意使用氧氣,大眾一直念佛到晚上十一點多。十二點多,大眾離去,他醒來要喝〈大悲咒〉水,自己把氧氣管拿掉,並示意夫人開燈。夫妻二人單獨相處,夫人每說的一句話他都點點頭,夫人說:「你已經看破了,又放下了!這輩子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雪公老師、周老師、爸、修智都在極樂世界那兒,孩子我會繼續栽培照顧,我們的恩怨就一筆勾銷!」 必高登蓮品 行醫維生,自用儉樸,布施則毫不吝惜;人因病而退墮,他則帶病而精修。世人但求活著真好,他則以苦為師,決意生西。終日以念佛為要務,一見江味農居士〈念佛之道,用功之方〉(見《明倫》三五二期),如獲至寶,每天念佛就這麼「不急不遽,不疑不畏,不放不鬆,不矜不喜」一路穩穩的念去。巫醫師,這麼一位活脫脫的「醫道人」,高登蓮品必矣。 後記:此文,根據巫醫師千金── 修惠、修禎所撰〈追思爸爸〉一文而成。
(巫醫師笑著說:我會做大家的榜樣,臨終有瑞相,讓大家對念佛有信心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