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一二六)    子 圓

    
   雍也第六

   季康子問:「仲由,可使從政也與?」子曰:「由也果,於從政乎何有?」曰:「賜也,可使從政也與?」曰:「賜也達,於從政乎何有?」曰:「求也,可使從政也與?」曰:「求也藝,於從政乎何有?」

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季康子請問孔子:「仲由這個人,可以擔任從政大夫嗎?」孔子回答:「仲由非常果決,擔任從政大夫,您覺得有什麼問題嗎?」季康子接著問:「端木賜這個人,可以擔任從政大夫嗎?」孔子回答:「端木賜通達事理,擔任從政大夫,您看有什麼問題嗎?」季康子又接著問:「冉求這個人,可以擔任從政大夫嗎?」孔子回答:「冉求精通才藝,擔任從政大夫,您認為有什麼問題嗎?」
   「季康子問:『仲由,可使從政也與?』」季康子是魯國三家大夫之首,名「肥」,「康」是他的諡號,掌握魯國的執政大權。孔子周遊列國結束後,回到魯國,季康子就在此時向孔子請教政事。
   「子曰:『由也果,於從政乎何有?』」仲由,姓仲,名由,字子路,是孔門的大弟子,比孔子小九歲。「果」,果敢有決斷力。子路明是非,可以用一兩句話,就能決斷訴訟。「何有」,是反問季康子的語氣,表示有什麼問題嗎?不是肯定的語氣,也就是孔子提出弟子們的長處,讓季康子自行決定。因為問的人是掌權的季康子,所提到的人又是自己的弟子,所以孔子不直接說出答案,這是孔子說話的分寸。
   「曰:『賜也,可使從政也與?』曰:『賜也達,於從政乎何有?』」,端木賜,複姓端木,名賜,子貢是他的字。少孔子三十一歲,衛國人,是孔門中言語科的高材生,善於經商,富可敵國。子貢能掌握事情的範圍及重點,實際辦事時方法適當,又不離正道,所以能夠通達無礙,堪稱是大器之才。
   「曰:『求也,可使從政也與?』曰:『求也藝,於從政乎何有?』」冉求,名求,字子有,少孔子二十九歲。他精通「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」六藝,才能出眾,擔任「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」的最高行政主管,可以勝任有餘。
    魯哀公十一年的春天,齊國攻打魯國。掌權的魯國三家大夫,都不敢應戰。為首的季孫大夫,詢問了家宰冉有。冉有就建議一家防守,另外兩家隨著國君出戰。但是三家膽怯,不願出戰。此時,冉有向季孫大夫再次進言:「如果掌權的三家都不願應戰,那就由魯國國君率領國都的百姓,背城一戰。假使不願跟隨的,就不是魯國人!而且國都的百姓比齊兵多,勝算還是有的。至於其他兩家不願出戰,是認為季氏一家掌握了執政權,理應季氏主動應戰。現在齊國攻魯,又正值您主政,卻畏怯不敢作戰,這種莫大的恥辱,將來又如何面對各國的諸侯呢?」
    季孫大夫聽了以後,要冉有跟隨上朝,幫忙議定出兵的計畫。上朝的途中,遇見了其他兩家大夫。兩家大夫急著呼叫冉有,問他戰事如何。冉有謙退回答,自己職位卑下、才能不足,無法提出說明。
    此時,兩家自覺畏縮不戰,必然為人恥笑,就回去整軍備戰。在此次戰役中,魯國的右師怯戰逃跑了,而冉有所率領的左師,卻是大獲全勝。冉有激發了三家的鬥志,英勇有謀略的表現,孔子稱讚他是正義之舉。
    孔門弟子各有特質,最後能成為才學出眾的人才,除了有善於教化的孔夫子之外,最重要在於自己立志向學。讀本章應當見賢思齊,努力學習,培養自己成為修己安人的君子。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