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傳聖學濟群萌
    
 ──《臺中蓮社六十周年紀念專刊》系列

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吳聰敏

 
      又逢辛卯.無限感懷

      歲序更迭,日月如梭,臺中蓮社自雪廬老人倡導肇建以來,轉眼又逢辛卯,而老人生西亦已歷廿五周年。回顧六十年來,鯤島社經局勢丕變,道德倫常隳喪,民情風俗澆漓。其周遭環境既迥異於從前,則老人創社宗旨,所謂弘傳儒佛聖賢之學,以挽世道、濟人心之宏願,尚有待光大發揚;身為雪門受業諸弟子,實有不能旁貸卸責者。在此紀念之期,盱衡時局,憶師訓,念師恩,既慚惶恐懼,復惕厲振奮,乃略述無限感懷之一二於后。

   
    (發揚雪公弘傳的儒佛聖賢之道,雪門受業弟子,責無旁貸。)

     接統靈巖.儒佛並弘

     臺中蓮社之創立,遠者祖述東晉廬山初祖高賢「白蓮結社,立願生西」之芳規,近者憲章民初十三祖印光大師「敦倫盡分,信願念佛」之遺訓。是以雪公手撰〈蓮社社歌〉開宗明義即云:「聖賢百二廬山峰,東林開淨宗;接統靈巖十三葉,蓮花一瓣分臺中。」
     蓋老人身歷清末民初歐風東漸之變局,國家因倡白話、廢傳統,而先有軍閥內戰、日本侵華之禍,後復有國共相殘、神州變色之失,故深知固有傳統文化為國家復興、民族賡續之所繫。而傳統文化者,溯自伏羲畫卦創發,歷經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纘緒相承,至孔子而集其大成。其後自漢唐以還,遂無不共遵以為道統。老人嘗言:華夏之國,曾一滅於蒙古,後再滅於滿清,而卒能復興者,非恃於血統武功,實有賴於傳統之民族文化。故於蒞臺之初(民國三十八年),以受日本統治日久,國人於固有文化生疏,老人思為救亡圖存,遂於蓮社講堂甫落成(民國四十一年),即創辦「國文補習班」,每週義務講授古文、唐詩、歷史等課程,俾提昇國人之國文程度。迨慈光圖書館續落成(民國四十七年),復舉辦「慈光學術暨國學講座」,開設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周易》等專課,以鞏固國人之文化根基。其後,或於大專院校,或於民間社團,講學弗輟,積極宣揚;乃至晚年,已九十一高齡(民國六十九年),猶創辦「論語講習班」,召集門下弟子,深入研習《論語》,傳授儒學之精髓。此其弘傳儒學之犖犖大者。
      老人又深知儒佛之道不二,世出世法相輔,雖儒偏世法,重人天之學,卻是出世的根本;至於佛法,則深究心性,志求解脫。因此老人講學,外儒內佛,而以佛法為歸宿。觀其手訂蓮社具體社務云:「一者、講演儒佛經典,化導人心;二者、集眾念佛,各求當生成就;三者、興辦文化慈善事業,以勵道德,而善風俗。」可謂解行並重,福慧雙修,世出世法兼顧。察老人弘傳佛法之規模,於解門或條貫表解以立知見,或尋經演繹而求義理;既兼法性般若之學,復攝法相唯識之說。舉凡大小乘經論,乃至人天因果吉凶史證,但有益於進德修業,一律博採廣收,並無門戶之限。待其講論佛典,則一遵祖師注疏,或宗天臺家法,或依賢首軌範,從不敢師心自用。至於行門,其早年修學雖亦曾博涉宗門密乘,來臺之後,則專修專弘淨土念佛。蓋老人講學辦事一向崇重務實,平生最忌談玄說妙,以遵承佛祖「時教相應」之遺訓,遂抉擇末法當生成就之淨門。且為護持蓮友道業能穩妥成就,更親手擘劃組織「家庭念佛班」,進而成立「蓮社助念團」,以方便臨終之關懷和助念。此其弘傳佛學之概略也。

     儒佛道隱.有待發揚

     回憶老人西歸前兩年的新春,曾召集蓮社暨聯體機構負責人開示,且預作臨終之付囑。座中於時局之杌隉沉淪,有無限感慨。老人嘗言:來臺三十餘年,世風日下,次十年不如前十年,後十年又不如次十年;近則轉劇,一年復不如一年矣。因而再三勉勵弟子種種應知應作之事,以及應守應行之道。老人叮嚀,言猶在耳,不期忽焉又將三十年,而時局之杌隉沉淪,似又更甚於前。
      今觀教外情形:全球社會,普遍偏重發展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,而價值判斷更加傾向功利享樂和個人自由。故而國際間彼此為掠奪資源,搶佔市場,或強凌弱,或眾暴寡,以爭取霸權;乃至不惜破壞自然生態,污染地球環境,幾無公德正義可言。其結果則導致國與國之爭戰頻傳,人與人之仇恨加劇,甚至引來大自然反撲,氣候異常,各種天災人禍愈演愈烈;即吾人所居蕞爾寶島,亦是統獨意識,彼此涇渭分明;政黨營私,往往凌駕國族公益。如是,上行下效,遂導致家庭失和,倫常乖舛,道德淪喪,人性泯滅,社會上每日殺盜婬妄之新聞,令人怵目驚心。此儒學之道隱,世風之沉淪,竟有如此者。
     至於教內情形:姑不論其以神道設教,巧立名目,行招搖撞騙之附佛法外道;即真正弘揚佛法者,亦多傾向興辦慈善事業,但求人天之福報,而鮮有倡導真修實證,以期了脫生死者。甚至,隨西洋學術之法,妄興疑古改經之風,初者毀謗大乘,謂非佛說;次者耽修福德,兼棄小乘。然則,三法印云乎哉?一實相印云乎哉?再者,開闢道場愈多,經費需求愈重,則恐夤緣索募之不及,遑論解行修證。因此末法學佛者似多,而真正成就者實寡。先哲有云:譬如牛奶添水,量多而質稀。嗚乎!佛法衰微,如狂瀾之既倒,若無挽者,恐江河日下矣!

    培育人才.繼往開來

    世法有云: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。」古德亦云:「不忍聖教衰,不忍眾生苦。」處此世衰道微之際,凡我蓮友豈能無感於師志而不發弘傳聖學之心?乃不揣淺陋,謹獻芻議數端,以供參考。
    一者、砥礪人格,培育人才:佛法五乘,人格為基,己立方足以立人,己達方足以達人。然末法眾生業深障重,娑婆五欲誘多惑大,吾人唯有戰戰兢兢,閑邪存誠,嚴持五戒,常念曾子臨終「啟足啟手」之高風,必求力保人格。尤其財、色二條,決定不宜輕犯,當念老象入泥,愈陷愈深之警訓,期自食其力,不取義外分文;要守身如玉,不可邪婬毀戒。再者,人存政舉,人亡政息,家國中興要以人才為本;唯有不斷培育新血,方能使聖賢之學,薪傳弗替。故舉凡「國學啟蒙班」、「明倫大專佛學講座」、「社教科」,乃至「雪窗研究小組」等,當持續辦理,不宜中輟;偶有傑出人才,更需加強陶鑄,俾成法門龍象。
    二者、注重師承,發揚所傳:儒佛聖學,貴重師承;修習道範,講究純正。蓮社於儒學重要傳承者概有三:曰《論語》、曰《周易》、曰《禮記》。《論語》為五經錧轄,實錄孔子言行;《周易》為群經之首,探究天人之際;《禮記》記行禮原則,備載實踐圭臬。至於佛學,其重要傳承者亦有三:曰天臺、曰唯識、曰淨土。天臺擅長判釋教典,唯識專精分析法相,淨土則是末法唯一當生成就法門。凡我蓮友可各依志趣專長,擇其一二,覃思研精,深入用功,然後繼志述事,共襄弘傳。
    三者,善用網路,推廣流通:蓮社與其他道場相較,空間似嫌狹隘,資源亦顯匱乏;然先賢有言:「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」凡我蓮友仍應謹遵「四為三不」之師訓,所謂「為求學問,為轉移污俗;為求解脫,為弘護正法;不以佛法受人利用,不藉佛法貪名圖利,不昧佛法同流合污」之原則,默默耕耘,務實奉獻;若能善用現代網路科技,自可彌補現況之不足,或建立優良精緻之弘法網站,或製作嚴謹充實之電子影音,亦能普傳全球,無遠弗屆。

    
  
(家國中興要以人才為本,唯有不斷培育新血,方能使聖賢之學,薪傳弗替。)

    弘傳聖學.薪傳不息

    哲人日遠,典型長存!遙憶老人創社初衷,期盼人人勤習禮讓,現為彬彬君子;個個老實念佛,誓作淨土嘉賓。且家庭佛化,三代同修,子孝孫賢,熙然和樂,共轉五濁以成淨土之志,令人無限嚮往!祈願蓮友同仁,深體師心,善承師志,堅忍強毅,弘傳聖學,使蓮社之德風道範,一甲子復一甲子,薪傳不息!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