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也第六
伯牛有疾,子問之,自牖執其手。曰:「亡之,命矣夫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」

孔子的弟子冉伯牛得了惡疾,孔子前往探視慰問。因為伯牛不想見人,所以孔子只好從窗戶外向內探視。孔子抓著他的手說:「沒有得到這種病的道理,這是天命的關係啊!這樣有德行的人,卻得到這種病!這樣有德行的人,卻得到這種病呀!」
「伯牛有疾,子問之,自牖執其手」。伯牛姓冉,名耕,字伯牛,少孔子七歲,魯國人,是孔門德行科的高材生。「疾」,是惡疾,很快就有生命的危險。「問」,用言語問候病情,安慰病人。孔子不捨伯牛,急著探視學生。「牖」,就是窗,可以從屋內見到日光。古人就寢的地方,是設在房內的西南角,也就是「奧」的地方,它比較隱密。如果是病人,才遷住在牖下。
「曰:『亡之,命矣夫!』」「亡」,就是「無」,沒有這種道理。因為得病,必定有得病的原因。但是伯牛一生有好的德行,是不應該得到這種病,所以孔子才說「亡之」,沒有這種道理。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才致病呢?「命矣夫!」「矣夫」,是語助詞,沒有特別意思。「命」,就是天命,上天所賦予的。一般人所知道的,就是眼前這一生的所作所為。至於天命,則是無法了知。唯有君子,才能知命,對種種無理的遭遇,能逆來順受。不怨天、不尤人而安然自得。孔子如此慰問,師生相知相惜,料想伯牛必然能知命樂天,堅定的行走在聖賢進德修業的大道上,一往直前!
古人言:「盡人事而聽天命」,孝悌忠信禮義廉恥,是每個人該盡的人事。反觀自身,假使未做到「盡人事」,只說「聽天命」,把責任推卸給天,必然怨天尤人、自暴自棄。我們若無伯牛的德行,應當在「盡人事」上,反躬自省,多多用功!
「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」「斯」,「此」的意思。「斯人也而有斯疾也」,第一個「斯」,指著伯牛這位有好德行的人;第二個「斯」,指著這種嚴重的惡疾。孔子重複著「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」其中必有深長的意味,讓孔子感嘆不已!或者是感嘆有道君子早夭、明君難遇,道將不行而天下紛亂,蒼生受苦豈有寧日?
唐朝詩人杜甫,飽受戰亂之苦,顛沛流離,四十八歲冬天,遷徙到了蜀地(今四川)。隔年春天,因為有知交好友及親戚的幫助,就在浣花溪畔,蓋了間草堂,他遍栽花木,生活自在。不料八月的一陣秋風,掀起草堂屋頂的茅草,屋頂破爛不堪。連夜大雨,棉被、床舖都滴溼了,一家人又冷又溼,整夜無法就寢。
杜甫屋漏偏逢連夜雨,卻吟了「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,風雨不動安如山。嗚呼!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。」的詩歌。希望建造千萬間的廣廈,庇佑天下寒士,讓他們不受風雨所動。何時才能現出這個廣廈呢?即使我的草廬殘破,受凍而死,也不足為惜!杜甫身陷困境,卻能不怨天、不尤人,心繫天下寒士,胸襟如此闊綽雄偉,怎不令人欽佩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