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彼佛國土,無三惡道。」有人天道,順餘方示有三界,生極樂確超輪迴。又此方帶業義。
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,那怎麼會有人天道?有人天道就是有三界,其實極樂世界沒有三界這種地方,是順著其他世界來講有三界。極樂世界講有人天道,是說我們娑婆世界人天眾生往生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尚未證果,稱作人天道,在這裡很清楚說明是由此方帶業往生。
帶業往生,只要我們平時念佛能夠伏惑,臨終有人助念就決定能往生,不是像有的人講的消業往生。消業要消到何時呢?這裡就是說明有帶業往生這樣的根據,我們念佛的人就有信心,往生不是那麼困難的。
「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」徹悟自然。六塵說法後,自得心開。
聽過眾鳥演法之後,就大澈大悟,然後就會自然心開,心開之後就明心見性了,見到自己本性了。
「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。」盡虛空遍法界,皆涵蓋在內。念佛一念相應,即浸入彌陀光海。
阿彌陀佛的無量光,盡虛空遍法界都涵蓋在內。我們念佛人,念一聲佛,一念相應就浸入了阿彌陀佛無量光。這無量光就像無量的大海一樣,念佛人一念相應,就進入了阿彌陀佛無量的光明大海之中,可見這個利益是非常大的啊!
「彼佛壽命,及其人民,無量無邊阿僧祇劫。」佛壽無量。人民尚有變易生死,仍可曰壽命。
阿彌陀佛成佛了,還有壽命嗎?佛壽是無量的,說有壽命就是代表還有生死,佛哪裡還有生死。這是就極樂世界人民來說,極樂世界的人民雖然沒有分段生死,但還有變易生死。變易生死,是說境界轉變就算是生死。有這一樁事情就稱作還有壽命。
「執持名號」只言持名,單行一門。要訣全在心念、口誦、耳聽,三處相應,自入三昧。
《阿彌陀經》,就是專講執持名號,單行這一門。而持名的要訣就如祖師說的「心念、口誦、耳聽」,心口耳三處相應,照這樣持念,就可以契入三昧,得到一心不亂了。
「若一日」至「一心不亂。」功行兩端。功一心不亂,有三定,止觀依次而修。念佛心口耳相應,不必依次而進。行一心不亂,萬事隨緣,不取不著。厭離娑婆,息心淨土。一句洪名,不事雜修,是為一心。富貴不淫,貧賤不移,威武不屈,恩愛不牽,怨讎不憎,是為不亂。此土緣斷,蓮胎已成。
經文這裡講一心不亂,雪公說有功、行兩端。功一心不亂,包括普通法門三定,初定是「等持」,通定散兩位。二是「等至」,是定非散。三是「等引」,亦是定非散。這三種定,依修止觀而言,有種種行相,修到第九行相,方入「等持」。而「等持」既通定散兩位,實非深定。而功一心至於同「等持」時,已操往生左券。持名念佛,果能心念口誦耳聽,不必如止觀次第而進,一入手便直超「等持」,以至「等至」、「等引」。然未到此一境界,只要信願具足,亦得往生。比於通途法門,難易判然。
行一心不亂又是如何呢?雪公講萬事隨緣、不取不著,我們在人世間,萬事隨緣不要勉強,既不能取也不要執著。心心念念厭離娑婆世界,息心淨土,把心放在淨土極樂世界上。一句洪名提起,不要雜修他法,一直堅持下去,這是一心持念。處於這個世間,要如孟子所講的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」,要有這樣的修養。恩愛不牽,怨讎不憎,心裡清清楚楚的,這叫做不亂。
我們能夠這樣持名念佛,心不雜亂,念成功,真正得到一心不亂,娑婆世界就離了,五濁的緣就斷了,而極樂世界的蓮胎就成就了。

(持名念佛,心不雜亂,五濁的緣就斷了,而極樂世界的蓮胎就成就了。)
「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。」由有平素工夫,始不顛倒。行者平素縱未功一心不亂,而須行一心不亂。
人臨終時,必須心不顛倒,才能往生。要由平素的工夫,把惑伏下去,臨終時,才能心不顛倒。修行人平素有伏惑工夫,就是得了相似的一心不亂,若能斷惑更好。相似一心不亂,是伏惑,而未斷煩惱種子,臨命終時,有人助念,心不顛倒,亦必往生。但是平時必須認真念佛。不念佛時,以慈悲待人接物。
這一點對修行持名念佛的人,非常重要。平素朝暮功課時念頭不亂跑,其餘一切時,要在行一心不亂上用功。能不能往生,就看他平時有沒有這種表現。
「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。」前云起信受持,此於信行之外再加發願。信願行具備,定得往生。
前文說「聞是經受持者」,是勸起信誦持,這裡在信行之外,再加發願,信願行三資糧都具備,就決定能夠往生。過去、未來、今時,淨土學人而得往生者,無不如此修持。
「歡喜信受。」難信之法,頓然悟入,疑情全消,故歡喜也。
雪公在此指點出來了,學習淨土持名念佛法門,一生就可以到極樂世界。一生到極樂世界,就出離娑婆世界六道輪回,生死就了脫了。一到極樂世界一生就成佛。釋迦牟尼佛說這是難信之法,對前面所講的事實,所講的原理,這樣的難信之法,都頓然明瞭的話,就悟入了。悟了,疑情就全部消除了,所以歡喜也。
雪公所著《阿彌陀經義蘊》,我學人略述如此。恭祝諸位大德淨業成就,光壽無量。

(信願行三資糧都具備,就決定能夠往生。過去、未來、今時,淨土學人而得往生者,無不如此修持。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