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一三Ο)    子 圓

    
   雍也第六

   冉求曰:「非不說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」子曰:「力不足者,中道而廢,今女畫。」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冉求說:「並不是不喜悅老師所教導的道,是自己的力量不足呀!」孔子說:「力量不足夠的人,是走到了中途,力氣用盡,只好止住。現在的你,是自己畫定界限,停止不肯前進啊!」
   「冉求曰:『非不說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』」「說」是同於「悅」字,心中產生欣羨及仰慕。「子之道」,就是孔子所說的「性與天道」。「性」是天然所賦予,人人本來就有的。「道」是依循著「性」、順著「性」發展而不會改變。孔子所致力的「道」是深邃廣大的,要去明瞭本來就很困難,連子貢也感嘆不可得而聞也。冉求大部分的力量都放在才藝的學習,但是對於深廣的大道卻感到難以進入,所以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足。這不是逃避學習而敷衍的話,是大部分孔門弟子學習的心聲。
   「子曰:『力不足者,中道而廢,今女畫。』」「中道」,比喻走路走到半途。「廢」,力量用盡而止住。「女」和「汝」字相同,是「你」的意思。「畫」,「界」的意思,設定界限停止在原地,而不肯前進。孔子一生以「志於道、據於德、依於仁、游於藝」四件事,作為學習的目標。孔子的學習,一開始就立志在大道上,所以也鼓勵弟子們要往大道前進。通常博學多藝的人,在道上的用功,相對就會減少了,這是人之常情。其實,只要道能夠通達,才藝自然就學得好。但是冉求卻因為多才多藝而自我設限,孔子認為他很有能力,更應該往道上用功,是鼓勵的好話。如果我們肯立志在道上,就能主宰自己的氣力,只要一口氣還在,就不是力不足者,就要奮力向前。除非是倒下死了,才可以休息。
    春秋時代,齊國大夫梁丘據,有一次對著賢能的宰相晏嬰說:「我這一生到死,都無法達到您的品德學問啊!」晏嬰回答:「嬰曾聽過兩句話:『為者常成,行者常至』,不斷的實踐用功,常常能夠獲得成就;不停的向前行進,就常常能夠到達目的地。晏嬰自己和一般人沒有兩樣,只是一直實行決不放棄,一直往前進決不休止,不過如此罷了!」
   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!」早上聞了道,深信力行,即使到了傍晚,生命就結束,這一生也很有價值。決心開發大道的君子,應該依著孔子「志於道、據於德、依於仁、游於藝」四方面做起,盡此一生努力不懈,庶乎可以不負孔子的期待啊!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