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修習位──
利他中不欲行障第九
《相宗綱要.九地所斷》章云:「九地所斷,即利他中不欲行障」,此意云何?《大乘入道次第》一釋云:「能濟有情,離苦得樂,名為利他,今求自利,不樂導人,名為『利他中不欲行』也。」八地由此障故,能礙九地「四無礙解」之證得,以「四無礙解」是利他法故。第八不動地菩薩,若欲登上第九善慧地,必先斷滅此橫阻在八九兩地間之障礙,方能登上第九地,並證得第九地菩薩所應具有之一分功德。
或問:「何以八九兩地間,有此一重障礙阻隔耶?」
《述記》十本釋曰:「前八地(指第八地)中,得無相樂,耽著寂滅,不肯進修(新羅太賢之《成唯識論學記》謂「不肯利他」),諸佛七勸,方能進趣,故唯自利,九地之障,四無礙解,利他法故。」謂第八地菩薩,以深入無相觀故,觀一切法,空無所有,上無菩提可求,下無眾生可度,不願發起菩薩道,修六度萬行,求無上道。
新譯《華嚴經》三十八亦云:「既至此(第八地)已,一切功用,靡不皆息,二行相行,悉不現前」。此義云何?《筆削記》九釋云:「此菩薩,從『有相有功用』(《法華論疏》上謂:「初地至六地」),入此第八地『無相無功用』,得『無生忍』(見一切法,畢竟不生之理,而不動也),不見我及眾生,菩提涅槃,生死煩惱,二行俱息」,因而沉滯在無相空寂之理體當中,此即所謂「八地沉空難」也。將如之何?
《大智度論》十載:「爾時十方諸佛,皆放光明,照菩薩身,以右手摩其頭,語言:『善男子!勿生此心!』」。以下即是諸佛勸進之文(新譯《華嚴》謂有「七勸」)。此菩薩承佛教誨已,始還生本心,行六波羅蜜,廣度眾生,斷「利他中不欲行障」而登上第九地。
茲乘便略述「諸佛七勸」八地菩薩之經文
※傍敘諸佛七勸
今僅依新譯《華嚴經》卷三十八及《清涼疏》卷四十二釋之。
▲初勸修如來調御智(自德未成勸),又分三:
(一)明多未作──
諸佛勸云:「善男子!我等所有,十力、無畏、十八不共諸佛之法,汝今未得。」
(二)勸令修習──
諸佛勸云:「汝應為欲成就此法,勤加精進。」
(三)莫捨忍門──
諸佛勸云:「勿復放捨於此忍門。」
此中「捨」有二義:
1、勿著此忍──
若欲放捨身心,住此忍門,斯則不應。何以故?《十地經論》十云:「若不捨此忍行,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故。」
2、令依此忍──
全棄捨,則所不應。故《十地經論》十又云:「依彼有力能作故。」故云:「勿復放捨」。
▲二勸悲愍眾生(化願未滿勸),又分三:
(一)明自所得忍──
諸佛勸云:「又善男子!汝雖得是寂滅解脫(「寂滅」,梵語「涅槃」)」。
(二)明他無忍起過──
諸佛勸云:「然諸凡夫,未能證得,種種煩惱,皆悉現前(在家多有煩惱);種種覺觀,常相侵害(出家多起覺觀,《大智度論》二十三云:「是覺觀嬈亂三昧」)。」
(三)勸起悲心──
諸佛勸云:「汝當愍念,如是眾生。」
▲三勸成其本願(本願未充勸),願有二種:
(一)依廣心下化眾生──
諸佛勸云:「汝當憶念,本所誓願,普大饒益一切眾生。」
(二)依大心上求佛智──
然有二義,一令他得。二令自得。自得佛智,依此智行,能廣利眾生故,諸佛勸云:「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」。
▲四勸求無礙智(自德未勝勸),又分三:
(一)法性真常,定其所尚──
「尚」者,尊崇也。諸佛勸云:「又善男子!此諸法性,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,常住不異。」
(二)奪其異佛,勸其上求──
諸佛勸云:「諸佛不以得此法故,名為如來。」(以有深無礙智,大用無涯,方不共二乘故)
(三)抑同二乘,令不住忍──
諸佛勸云:「一切二乘,亦能得此無分別法。」(三獸渡河,同涉理故,功行疲倦,趣寂為垢故,佛勸勿住)。
▲五勸成佛外報(「外」者,身口所作之現於外者也)亦名「化業廣大勸」──
諸佛勸云:「又善男子,汝觀我等身相無量,智慧無量,國土無量,方便無量,光明無量,清淨音聲,亦無有量。汝今宜應成就此事。」(舉「身相」等六,皆是化生事業,若成就此法,則有力化生,故勸成就)。(未完待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