班超長期身在偏遠的外地,從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出使西域,至和帝永元十四年,總共有卅一年之久。因為年老,上書乞求歸國還鄉,信中說:「下臣不敢冀望能抵達酒泉郡,但願能活著進入玉門關。」朝廷一直沒有回覆。
妹妹曹大家(班昭)上書皇上,代班超乞求朝廷哀憐。和帝被曹大家的言辭感動,就召班超還朝。八月間抵達洛陽,拜為射聲校尉,九月就辭世了。
班超受召回朝時,任尚取代他出任都護。任尚對班超說:「鄙人接續您的職位,責任重大,但恐慮事不周,請不吝教誨。」
班超說:「塞外的官兵士卒,原本就不是孝順子孫,都是因犯了過錯,才發配戍守邊塞。而蠻夷子民心地凶殘,難以順服,又容易背叛。您脾氣急躁,俗話說:水太清澈,就難養大魚。同樣的,過於明察計較細事,就得不到下屬的和諧向心。最好是處事平易,不要拘泥,犯了小過多予寬宥,掌握住要領原則就行了。」
班超走後,任尚私下告訴身邊的人說:「我以為班超會有妙策教我,如今聽他所言,也就普普通通而已,並無特殊處。」後來,任尚終究是喪失了與邊塞的和睦關係,正如班超先前所預言。
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,人們打小就已耳熟能詳。他在明帝、章帝時,出征西域,任西域都護,受封為定遠侯,揚威西域達三十年之久。使西域五十餘國,都服屬漢朝,其控制西域之功,終東漢一代,幾無人可比。班超臨老交棒,對後輩任尚的一番殷殷告誡,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,竟被視為泛泛的老生常談,成馬耳東風,最後果不出班超所料。由於任尚嚴切躁急的行事作風,失去了班超以畢生精力經營、維繫的邊境和平安定,何其可惜呀!
時下年輕人,往往聽不下父母師長前輩專家們的金玉良言,甚至譏之為陳腔濫調,不合時宜,不屑於採納接受,一旦造成終身遺憾時,卻已是追悔莫及了。任尚的故事,就是前車之鑑,能不有所醒悟嗎?
(班超臨老交棒,提醒任尚,塞外兵吏犯小過,應寬赦。
任尚不聽,幾年後西域叛亂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