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高祖元年,在宮裡置辦酒筵,款宴群臣。高祖說:「諸位侯爵、將軍們,大家不必隱瞞我,都說實情吧!你們認為我能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?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麼?」
高起、王陵回答說:「陛下派人攻城掠地,有功就會稱許,並和天下人共同分享好處。項羽卻不是這樣,他會忌妒有功的人,猜疑賢能的人,打了勝戰,不予人功績,佔領了土地,不予人好處,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。」
高祖說:「你們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說到坐鎮軍營中策畫軍事行動,就可以決定千里之外戰事的勝負,這方面我比不上張良。說到安定國家,撫慰百姓,供應糧草補給,源源不絕,這方面我不如蕭何。至於統合百萬大軍,每戰必勝,有進擊就有斬獲,這方面我更是遠不及韓信。這三個人,都是才能出眾,但我懂得任用他們,這就是我能得天下的原因。項羽有軍師范增卻不知重用,這也正是他被我擒拿的原因。」眾臣聽了都心悅誠服。
得一人,便可以安邦定國,高祖身邊有三傑,焉能不得天下。一個好的領導人,要能禮賢下士、推心置腹、接納忠言、視臣下如手足,這些條件,高祖皆具足,我們從韓信對高祖的誓死效忠,就能得到印證。
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,項羽曾派武涉君游說韓信叛漢,韓信絲毫不為所動,回絕說:「漢王授我上將軍印,予我數萬眾,解衣衣我,推食食我,言聽計用,故吾得以至於此。夫人深親信我,我倍(背)之不祥。雖死不易。」
韓信受封齊王後,游說之士蒯通,更為韓信剖析天下大勢,勸他造反,可以與項羽、劉邦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。韓信依然一味執著,願為漢王效力,回答蒯通說:「漢王遇我甚厚:載我以其車,衣我以其衣,食我以其食。吾聞之:乘人之車者,載人之患;衣人之衣者,懷人之憂;食人之食者,死人之事。吾豈可以鄉(嚮)利倍(背)義乎?」高祖此等「御人」工夫,真是非比尋常啊!
高祖出自亭長,而能推翻暴秦,打敗「力拔山兮氣蓋世」的項羽,開創漢室四百年基業,全在他的知人善任──
改變歷史,又創造歷史的人物。
(漢高祖說:我不如蕭何、張良、韓信,但我懂得任用他們,這就是我能得天下的原因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