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也第六
子曰:「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」

孔子說:「本質多於外在的文采,就顯得鄙陋、粗略;文采多於內在的本質,就會浮誇不實。文采和本質能夠平均相稱、互相融合,如此方能成為眾人歸向的君子。」
「質勝文則野」,「質」是本質、事實。「勝」是多的意思。「文」是文采,包括表現在外的言行禮節以及文章。「野」是郊外,通常住在郊外的人,文化禮節的熏習較欠缺,就有鄙陋、粗略的毛病,但並非野蠻的意思。古人重視「文以載道」,孔子整理典籍,傳承中國文化的道統,就是依靠著文章。可見文采也非常重要,豈能不用心學習呢?
「文勝質則史」,「史」指的是史書,通常史書的用字措詞常常超過事實,流於浮華誇大。優良的史官必須秉持正直的史筆,不隨個人的好惡,而任意增減事實的內容,必須說實話,才能取信於人。但是敘述也不可極端,應該含蓄些。
「文質彬彬」,「彬彬」是文和質平均,互相融合的意思。也就是言行、禮節修飾得文雅,而且本質實實在在,絕不欺騙。
「然後君子」,「然後」是指做到「文質彬彬」之後。「君」是群的意思,「子」是男子的美稱,「君子」就是眾人心中所歸向的目標,是一位有德行、有學問的人。
《詩經.小雅》中,描繪出「彼都人士,狐裘黃黃」那都城中的人士,身上穿著黃色的狐裘大衣。至於容貌、談吐呢?「其容不改,出言有章」舉止展現出恆常文雅的禮節,說話有章法、井然有序。「行歸于周,萬民所望」這一切他都回歸忠信的本質,實實在在。是位萬民仰望的君子呀!這位彬彬君子,孔子也讚嘆他能領導人民,使大家整齊,同心同德。
學習本章,要文質並重。對禮節以及文章典籍各種學問,是否不斷的學習?忠信的本質是否秉持不變?自我勉勵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