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一三八)     子 圓

    
   雍也第六

   子曰:「知之者,不如好之者;好之者,不如樂之者。」


   

    孔子說:「對於學問,知道有益處而學習的人,比不上喜好不捨的人;喜好不捨的人,又比不上深得其樂的人。」
   「知之者」,人生中有許多必須的事,都應學習求知。不過,有人即使遇到和自己有關係的,他也漠不關心、馬馬虎虎粗心略過,連求知的心都沒有,這是個不小的毛病。
   「不如好之者」,「不如」,這兩個字重要。並非論斷自己只能留在原地,而自怨自艾。是孔子激勵弟子們深入學習,境界能更上一層樓。「好」是對學問喜好而不肯釋手。因為了解了學習的方法,不再徘徊門外,已真正進入到所學的領域之中。相較於「知之者」,更能篤定不移,步步往前邁進。
   「好之者,不如樂之者」,「樂」是心中有所得,自然樂此不疲。學習如果欠缺樂趣,學問就無法登堂入室。反之,能鑽研不已,產生了樂趣,就會放不下而不疲不厭,所以「樂之者」比「好之者」更能深入其中而自得其樂。孔門學生德行第一的顏淵,生活條件簡陋無比
──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」,這都是一般人所煩憂愁苦的,但是顏淵好學不已,仍然其樂「不改」,難怪孔子讚嘆他,真是一位賢者呀!
    宋朝陳後山,有一次專程帶著自己所作的文稿,去請教唐宋古文八大家之ㄧ的曾鞏先生。曾鞏看過之後,就問:「你讀過《史記》這本書嗎?」後山回答:「小時候就已經讀過了。」曾鞏繼續說:「真正讀過《史記》的人,所作出來的文章不會是這樣的。你暫且擱下其他的書,用三兩年的工夫,好好的研讀《史記》。」後山就遵照曾鞏的指導,虛心潛研《史記》。之後,後山再作文章呈請指導,曾鞏高興的說:「像這樣的文章就夠充足飽滿了!」
    本章,孔子指出學習的三層境界,是一層勝過一層,切戒故步自封,執著目前的境界,我們應該不斷的學習,並且自我對照,能否掌握方法而堅定不捨?能否深得樂趣而不疲不厭?

   
  
 (
陳後山潛心讀《史記》,因出自好樂心,終於讀出味道來。)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