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棲祩宏、紫柏真可、憨山德清、蕅益智旭,四人是明朝末年四大高僧。他們皆因在當時對佛法有相當的貢獻,給後世帶來莫大的影響,而被一起推崇。他們同樣生於明末這動盪的年代,卻甚少當面交流,但同樣各自在一方為眾生、為佛法而奔波勞碌。在可尋得的資料中,四人交會的次數可說是屈指可數,但卻仍舊為彼此帶來了不小的影響。
憨山、蓮池互證境界
明神宗萬曆三年,憨山大師時正三十歲,與好友妙峰大師,在年初冬雪之中來到五臺山北端的龍門,見到此地奇幽峻秀,甚是喜愛,便在雪堆裡撥出空間,建得數間老屋住了下來,名為妙德庵。大師在這裡見到萬山的冰雪,就彷彿看見長久以來的仰慕境界,覺得整個身心灑然,好像進入了極樂世界。
初夏來臨時,大師更加精勤用功,日日於溪上獨木橋,聽著冰雪融化後的水流聲坐禪,直至忽然忘身、音聲寂然,不為眾響所擾。進而身心寂靜,不再被音聲色相所障礙,不見內外身心,只有一大光明藏,圓滿湛寂,好像大圓鏡一樣,從前的種種疑情,當下消滅。
隔年,大師因為開悟後無人可以請教,便以《楞嚴經》作為印心的方法。從前尚未聽聞別人講說此經,所以完全不了解;今以現量觀照,不起思量分別,卻對全經義旨,了然於胸。當年三月的春天裡,四十一歲的蓮池大師來到五臺山,除參訪寺院、禮拜文殊之外,也來拜會憨山、妙峰大師。蓮池大師在妙德庵住了五天,日夜與兩位大師相互暢談,研解佛法,甚為契合。
多年後,憨山大師曾先後寫了兩封書信給蓮池大師。一封用以表達思慕之情,更令弟子帶著「名香三色」供養蓮池大師及僧眾;另一封則寄上著述數種,啟請蓮池大師給予「印決」。

(蓮池大師在五台山日夜與憨山大師暢談,研解佛法,甚為契合。)
紫柏、憨山生死相託
明神宗萬曆十四年,憨山大師四十一歲。皇上頒行藏經於天下,大師所在的東海牢山也幸運獲得一部。正當大師前往京城叩謝皇恩時,四十四歲的紫柏大師正好也來到東海要來拜會憨山大師。憨山大師聽聞到訊息,馬上兼程趕回牢山,來到山腳,正好遇到下山動身回程的紫柏大師,於是二人便一同回到牢山。紫柏大師在牢山一待就是二十多天,這期間兩位大師論道談禪,並且為刻印方冊藏的事情多番討論。
萬曆二十年的秋天,大師來到京城拜會紫柏大師,兩人會面於都門西郊園中。紫柏大師非常開心憨山大師的到來,因當時他正為石經洞的事,而想請憨山大師幫個忙。石經洞是晉朝時的靜琬法師,怕劫末的三災時沒有佛法,所以在石洞裡嵌入石刻板藏經。明朝時,藏著石經的塔院被僧人賣出,紫柏大師聽聞到,便把它贖回來。且正想請憨山大師寫篇文章紀錄,哪知大師就來到了京城。於是憨山大師便撰寫〈琬公塔院銘〉和〈重藏舍利記〉兩文,一併刻在石洞裡。憨山大師在京期間,與紫柏大師相談甚歡,曾相對而坐四十晝夜,目不交睫。他們談論撰寫《傳燈錄》的事,並計劃復興曹溪祖庭,共同維護禪宗法脈。因著這樣的情誼與約定,他們兩人便成為了生死至交。

(石經洞的藏經,經由紫柏大師、憨山大師的努力,得以保存。)
萬曆二十三年,憨山大師因皇室鬥爭而被牽連,以「私造寺院」為由被流放雷州,紫柏大師一聽聞到消息,就四處奔波為他求情。當憨山大師途經南京,紫柏大師亦趕來話別。他們在長江邊碰面,紫柏大師向憨山大師說明要想辦法為他洗刷怨罪,但憨山大師說這是他的宿業,不必為他如此費力。臨行之前,紫柏大師握著憨山大師的手臂說:「缺少了你,我們復興曹溪的心願就不能完成;為了你平安,我發願要在佛前誦百遍的《法華經》。」憨山大師聽到,甚是感激,連聲稱謝。紫柏大師最後做一首《逐客說》送給憨山大師當踐別之禮。從此兩人分隔南北,而這也成為他們最後一次的見面。
萬曆三十一年,紫柏大師因「妖書事件」遭人挑撥而被捕入獄,即將被處死,大師感嘆「世法如此,久住何為」,便在牢房裡捨世圓寂。憨山大師獲知消息後,雖然想馬上前往弔祭,奈何身為帶罪之身,無法任意離開雷州,只好暫時把這件事放在心上。
過了十二年,憨山大師獲赦重披僧服後,才得從千里之外的南嶽前往祭拜。適逢紫柏大師的弟子們欲將其靈骨荼毘,弟子們就禮請大師主其事,憨山大師也慎重地寫了祭文與塔銘來弔奠他的這位至友,做為最後的告別。
蕅祖夢見憨山大師
明熹宗天啟二年,這年,蕅益大師二十四歲,前一年,大師因聽了《大佛頂經》,而發出世之志,決意出家。這一年憨山大師七十七歲,圓寂的前一年。
某一天夜裡,他做夢時見到了憨山大師。在夢裡,他向大師禮拜,並哭著說自己福德淺薄,無緣親見大師一面,只能夢裡相見,且為時已晚。憨山大師跟他說:「這是受苦的結果,你應當知道為什麼受苦的原因。」話都還沒說完,蕅益大師就開口請法:「弟子想要聽聞的是大乘的法義,而非小乘的四諦之法。」憨山大師說:「很高興你有這樣的志向,你我雖然不能像黃檗與臨濟師徒,但也能像巖頭與德山了。」蕅益大師聽後,還想再問,卻聽到東西碰撞的聲音就清醒了過來。回想夢裡的事,思忖到那些提到的古代大師們,哪裡有什麼高下的差別,只不過是自己在夢裡妄想分別而已。
接下來,蕅益大師又再度在夢裡見到憨山大師兩次。卻因憨山大師遠在曹溪,路途遙遠,無法前往,只好依止憨山大師的弟子雪嶺禪師為剃度師,並取名為智旭。
同行知識
佛法裡有一種善知識,叫同行善知識。這種善知識會在我們修學的路途上,在我們的左右、在我們的身旁,與我們一起同行,互相扶持、砥礪,在我們需要援手的時候,給予適當的幫助。在我們懈怠時,也會毫不客氣地給予嚴厲的指正。因為有著相同的目標,就算只是短暫的相會,也明白彼此心中所想及所為何事,而在轉身離去時,給予對方最深的祝福與支持。因為有了這些緣分,即使前方是五濁的惡世,即使是得一個人獨自面對,也能坦然而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