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們不以三分來科判本經,這部《彌陀經》大略可以分為前後兩大部分,前半部六方佛出來以前,是釋尊稱讚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,所以經題前半: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」;後半部從六方佛出來流通、作證明以後,是釋尊說明本經是「一切諸佛所護念的一部經」,所以經題後半:「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。
對照經文結構則經題前半: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」,是指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;後半:「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,是指十方諸佛的種種功德。然而如何能得到阿彌陀佛的功德?如何能得到十方諸佛的功德?秘密就在──「阿彌陀佛」四個字!
因為只要眾生深信切願,執持「阿彌陀佛」的萬德洪名,就能攝取阿彌陀佛及一切諸佛的功德。阿彌陀佛的功德、十方諸佛的功德,都含藏在「阿彌陀佛」名號裡面,亦即整部《彌陀經》無量無邊的道理,也都含藏在「阿彌陀佛」名號裡面了!
鳩摩羅什大師,以「佛說阿彌陀經」為經題,是用「阿彌陀佛」這句聖號立題,不但將原來十六字經題的意思,融攝在「阿彌陀佛」四個字裡面,而且還巧妙地和這部經的宗旨──持名念佛,完全配合。「佛說阿彌陀經」這譯題實在是太好、太妙!因此蕅益祖師讚嘆說:「巧合持名妙行!」
而且「佛說阿彌陀經」的「佛說」又暗合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的「稱讚」,因為此經完全是「佛說」、完全是「佛在稱讚」,縱使在場的文殊、彌勒也無法參讚一語,經題標曰「佛說」此中實含有深意。
大凡佛經都是佛所說,經題冠上「佛說」也只是一般尋常狀況,其中的言語,實際上包括了好幾種,例如:啟請語、質疑語、毀謗語、苦惱語、歡喜讚歎語、承受擁護語等。這些大多是菩薩聲緣、天龍八部、人鬼等眾之所發言。但是《彌陀經》的情況完全不同,雪廬老人在《彌陀經義蘊》上說:「此則除經家例語外,從始澈終,全為佛語。味猶水中乳素,酥中醍醐,精似礦提純金,璞剖美玉,聲出金口,句集真言,統體聖教,毫無夾雜,題曰佛說,標其異餘經也。」這本《彌陀經》完全是佛語,因此經題冠上「佛說」是有其特別的意義。

(「阿彌陀經」,全為佛語,毫無夾雜,故題名「佛說」。)
再從十六字經題中去印證,所謂「稱讚」是釋尊及十方諸佛在稱讚阿彌陀佛,而且整部經全是「佛」在稱讚、「佛」來證明、「佛」來護念,完全是諸佛所行的境界,因此本經無人啟請,佛只好無問自說;無人堪流通,十方諸佛主動出來流通。所以蕅祖說本經是:「諸佛所行境界,唯佛與佛能究盡。」雪廬老人說:「一句莫非圓音,一字亦屬密藏受持此經,乃至一句,功德廣大,已逾恆沙!」此中玄機,在經題「佛說」二字便已表露,絃外之音須細細咀嚼!
(3)「聞經受持」有什麼利益?
「聞」則信;「受」為願;「持」為行,「聞經受持」意謂信願持名。
蕅益祖師說:「行人信願持名,全攝佛功德,成自功德」。全攝那些佛的功德?一、全攝阿彌陀佛的功德;二、全攝十方諸佛的功德。
(a)為何信願持名,能全攝阿彌陀佛的功德?
試舉一喻:
假如將阿彌陀佛一切的功德當做「無量千億元」,阿彌陀佛將它存在「法界大銀行」,並開出一張「無量千億元」的即期支票,眾生若得到這張「無量千億元」的支票,只要到銀行一提領,就可以得到「無量千億元」。為什麼呢?因為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把錢存在銀行裡了,只要有支票的人就可以提領。
彌陀聖號,就是阿彌陀佛所開的「無量千億元的即期支票」,眾生一念佛則「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」,就是把阿彌陀佛「無量千億元」的全部財產提領出來,成為自己的財產。因為錢在「十劫」以前(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)就存入銀行裡了,隨時等候信願持佛名號的人來提領(必須是信願持佛名號的這張支票才行,其他任何支票,都不可以提領)。阿彌陀佛絕對不會開空頭支票的,因為這些錢:「皆是已成,非當、非今!」
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絕非空願,若有任何一願未完成,阿彌陀佛就不成佛,如今阿彌陀佛已經成佛,所以四十八願都已完成。西方極樂世界,一切建設、一切準備都已完成,佛已「一成一切成」!眾生只要信願持名,就可往生享用佛所完成的一切建設,由此可知,眾生信願持名藉著佛力,也是「一成一切成」!

(眾生只要信願持名,就可往生享用佛所完成的一切建設。)
(b)為何信願持名,能全攝諸佛功德?
因為「諸佛、釋迦都以阿彌為自」,亦即諸佛、釋迦都把阿彌陀佛當作自己,把阿彌陀佛的心願、阿彌陀佛要做的事情,當作自己的心願、自己的事情。所以眾生念佛時,阿彌陀佛來救他,十方諸佛也同時來護念他!他得到了阿彌陀佛的功德,也得到十方諸佛的功德。
祖師這段開示,正打開持名念佛的千古秘密:念阿彌陀佛,可以得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,同時也得到諸佛的不可思議功德。所以蕅祖說:「名號盡攝佛功德」,信願念佛能「盡攝」佛的功德,將阿彌陀佛、十方諸佛的功德「完全拿過來」,當作自己的功德。
攝諸佛功德,現世諸佛護念,滅罪除障,臨終可以心不顛倒;攝阿彌陀佛的功德,平時可以一心不亂,將來往生極樂,得到三不退、一生補佛。這就是「聞經受持」的最大利益了!
(丁)結語
彌陀會上五重設問,表面上釋尊以這五個設問來「釋疑」,實際上更是藉著設問來「提要」。而且佛以這五重設問統攝全經要義,也統攝了往生淨土的三資糧:前三設問,談依報、說法、正報莊嚴,屬「深信」;第四設問,特勸眾生發願往生,屬「切願」;第五個設問,以阿彌陀佛聖號立題,乃「力行」。這五重設問已盡括信願持名的要義了!
又「重」是「層」的意思,「五重設問」就是五層設問。每一層設問,詳細推演其中的道理,都可以融攝貫串整部經義,一層一層地融攝貫串,一重一重地深入經義。由這五重設問的層層含攝而開演出重重無盡的義理,或稍可體會《彌陀經》:玄機中暗藏玄機,神妙中又含神妙!光是文法結構,就這樣變化莫測、不可思議,正如雪廬老人所說:「文淺義深,事顯理秘」、「性相律密、藏通別圓無不盡蘊」、又「酪酥醍醐,乳中具備,立言微妙,宛如無縫天衣。」
淨土法門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不只在持名念佛的修法上如此,就連提倡持名念佛的《阿彌陀經》,其文字章法也是如此,能使深者見深得深,淺者見淺得淺。
近來學佛或有喜歡談玄說妙,動輒大經大論,實則未必能測其邊涯、得其利益,卻反過來輕視《彌陀經》,以為方便於愚夫愚婦早晚誦讀而已,無什可觀者!不知《彌陀經》,上上根也不能踰其閫,縱使文殊、普賢也無法出其外,若一味輕忽,便是自棄於《彌陀經》,也自棄於持名念佛,坐實了「持名容易難除慢,無價寶珠從此拋!」的結局,真令人嘆惋!
今從彌陀會上五重設問,可略探《彌陀經》經文結構的綿密精嚴、經義的微妙深邃,由此發起恭敬殷重之心,進而對淨土法門、持名念佛起了信仰,願意發心修學,終將不負今生難得的人身,和幸聞佛法的大好因緣!
而對於已發心修學淨土的人,也可從佛的五重設問,去掌握《彌陀經》的要旨,牢記胸中,以作為修行淨土的指針,也不失為一種善巧方便的方法。(全文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