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破凡夫所知故,名為聖智。若無凡夫法,則無聖法。如無病,則無藥。是故經言:離凡夫法,更無聖法。凡夫法性,即是聖法。(摘自《大智度論》)
所謂的「聖智」,是為了破除凡夫的執情而言。如果沒有凡夫法,就沒有聖法存在的必要,就像身體無病,就不必吃藥一樣。所以經上才說:離開凡夫法,就無聖法可言。就本質上來說,凡夫法與聖法乃是一體,並不隔礙,他們都在真如本性的含攝之中。
古德曾云,修行之要,「但去凡情,別無勝解」,意即凡夫雖為種種煩惱、情執所障蔽,但與佛無二無別的本性並沒有泯滅。因此,修行的關鍵在以種種法門對治種種煩惱、習氣,只要煩惱塵垢一除,光潔如鏡面的本性自顯,凡夫當下即是覺悟宇宙、人生實相的佛。故知,佛不在遙遠的海角、天邊,而在凡夫眾生心內,只要眾生願意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,自然與佛感應道交。
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在凡夫的紅塵濁世中,只要有求「覺」的信念與行持,當下即與佛法相應,全然否定世間法而想求覺悟、解脫,就像在兔子頭上找角一樣,了不可得。吾人雖為惑業滿盈的凡夫,但與福慧俱圓的佛菩薩並非處於對立不容的兩個世界,只要時時以佛法覺照身心世界,提起一句萬德洪名,自能超凡入聖,與蓮池海會聖眾同列。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