鑑往知來
  
 ── 田疇造就烽火桃源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方 璞

 
    東漢末期,幽州州牧劉虞想派人前往京城長安,卻找不到合適人選,眾人同聲說道:「右北平人田疇,年紀雖輕,但有超凡的才智。」於是劉虞備了厚禮,請他出任掌理案卷的掾史,前往長安。田疇抄小路抵達長安,傳達了命令再返回幽州時,劉虞已被公孫瓚所害,田疇便到劉虞墓前哭祭後才離去。
    田疇回到老家無終縣,帶領宗族以及其他依附相隨的數百人,掃地而盟,說道:「不能報劉君之仇,我就不可立身於世。」於是進入徐無山中,謀求幽深險要又平坦寬敞的所在住了下來。親自耕種,奉養父母,不少百姓前來依附,短短數年間,就增至五千多戶。
   田疇訂定規範,對大眾公布施行,眾人也都稱便遵行,達到路不拾遺的境地,整個北方民眾都樂意服從他的威信。烏桓、鮮卑也分別派遣使者前來饋贈致意,田疇都予以安撫接納,要他們不要再為盜賊,劫掠地方。
    漢獻帝之世,天下大亂,全國被大小軍閥割據,無處不在混戰,全國十三州,除了兗州外,混戰遍及十二個州。這些軍閥原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首長,或握有軍權的將領,表面上對皇帝十分尊敬,實際上對被董卓劫持,西遷長安的獻帝,卻是不聞不問,人人各懷異志,彼此進行著激烈的拼殺爭鬥。其間能厲忠節而心向王室,撫地方而愛護百姓的,唯有劉虞一人而已。
    劉虞曾經是幽州刺史,後又為幽州州牧,清靜儉約,以禮義化民,與戎狄和平相處,是位忠貞仁厚的長者,竟被公孫瓚誣枉而死,真是公理湮沒,天道寧論。田疇雖然文武兼備,但處在這樣一個弒殺爭戰,紛亂無常的年代,親眼目睹劉虞的遭遇,滿腔義憤,除了到劉虞墓前哭祭宣洩外,又能奈何?
    歐陽修在《五代史.一行傳》序中言道:「自古忠臣義士,多出於亂世。」這些忠臣義士,有「潔身自負,嫉世遠去者」,有「處乎山林,無愧於心,放身自得者」,有「以孝弟自修於一鄉,而風行於天下者」,田疇正是這一類志行高潔的忠臣義士。他決定另覓桃源,安身立命,於是帶領族人避世徐無山中,躬耕養親,有許多百姓前來依附,眾人遵守約束,服其威信,真的在亂世中,造就了一個不聞戰火的世外桃源。
    陳壽《三國志》有如此評論:「田疇抗節,足以矯俗。」〈中庸〉記載子路曾問孔子:怎麼樣的行為,才是真正的強者?孔子認為作法有四,其一是「國無道,至死不變」,也就是在國家混亂無道時,不會放棄平生的志節,田疇正是這樣的強者。他忠義、智能與勇毅,人所共仰。

       
  
 (田疇進入徐無山(今名盤山,距天津百餘公里),親自耕種,奉養父母,有五千多戶百姓前來依附。)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