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識三十頌研究(一九七)       ●智 果

   
    ◎最勝真如── 十種真如之二

    ※前言
    《佛地經論》七云:「真如是諸法實性,無顛倒性,與一切法,不一不異,『體』唯一味(平等無差別),隨『相』分多,或說二種,謂生空無我、法空無我,真如實非空無我性,離分別故,絕戲論故,但由修習『空無我觀』,滅障真如,我、我所執,而證得故,名『空無我』;或說三種乃至九種(祈詳見原文),或說十種,謂於十地,除十無明,所顯真如,即十法界(十種真如),如《攝大乘》,廣辯名相。如是增數,乃至窮盡一切法門,皆是真如差別之相」云云。
    十種真如,初地菩薩所證之第一「遍行真如」,前已略釋訖,今續別解第二「最勝真如」。
    (2)最勝真如
    《論》十云:「謂此真如,具無邊德,於一切法,最為勝故。」此義云何?《述》十本云:「由離犯戒,證此真如,德莊嚴故。」謂此一真如,是由二地菩薩,遠離誤犯(無心而犯)微細三業染行而得。如《樞要》下末云:「二地名離垢,無誤犯三業。初地誤犯,猶須思擇(作意持戒),此地不然,如行之時,蟲自分路(分道而行),任運不傷,故無誤犯。」以二地菩薩之戒德莊嚴,超勝如是,故其所證之真如,無能測量(無法忖度思量),無有比對(無有比並同列者),故名「最勝真如」。
    世親《攝論》七亦云:「何故二地,名為離垢?由此地中,性戒成就,非如初地,思擇護戒,性戒成故,諸犯戒垢,已極遠離。」何以二地稱為「離垢地」?以此地菩薩「性戒」成就故。何謂「性戒」?全名為「自性戒」或名「本性戒」也。此為大乘戒,如十善戒者,不待佛制定,而自性即可受持故。《北本涅槃經》二十八,則稱此「自性戒」為「性自能持戒」,此意云何?
    《涅槃經》云:「若受戒已,經無量世,初不漏失,或值惡國、遇惡知識、惡時、惡世、聞邪惡法、邪見同止。爾時,雖無受戒之法,修持如本,無所毀犯,是名『性自能持』。」假設有人,受戒之後,雖經久遠劫,卻從來都不曾漏失戒律(不破戒、不犯戒)。此人或者碰上人民凶悍粗暴、剛強難化的國土;或者遇見宣揚邪說、惡法之邪師友;或者遭逢刀兵、疾疫、饑饉等惡劣時節;或時值末法,聽聞毀謗聖賢之惡法;或與謗無因果之邪見人,同居一處,當爾之時,雖然也沒有受戒之儀則,但是此人卻仍能守護諸根,性自調伏,如初發心那樣,勇猛精進,不毀犯禁戒故,此人即稱為「性自能持」,或名為「性戒成就」。
    二地菩薩,即以性戒成就故,能究竟遠離微細三業染行(《攝論》七稱之為「邪行障」),非如初地,猶須思惟,決擇一切正行,方無誤犯也。
    《述》十本云:「今出勝因」。《義演》十三本釋曰:「因者,所以義」,「因」是原因、因由之義,謂二地證得「最勝真如」之因由為何?曰:以性自能持戒故,戒為一切法中,最超勝故,二地菩薩所證真如,名為「最勝真如」。
    佛經論中,讚歎戒德殊勝之教法,不勝枚舉,今僅略舉數則如左:
    《華嚴》偈言:「戒是無上菩提本,應當具足持淨戒,若能具足持淨戒,一切如來所讚歎。」(見《賢首菩薩品》)
    《菩薩地持經》十:「三十二相,無差別因,皆是持戒(得),何以故?若犯戒者,不得下賤人身,況大人相?」
    《智論》十三云:「大惡病中,戒為良藥;大恐怖中,戒為守護;死闇冥中,戒為明燈;於惡道中,戒為橋樑;死海水中,戒為大船;於惡道中,戒為猛將。」
    由上所略引之佛、菩薩、祖師大德,開示之聖言,戒德之超勝,亦可知矣!
    《華嚴十地品》云:「此菩薩(二地)十波羅蜜,持戒偏多(「多」,猶「勝」也),餘非不行,但隨力、隨分。」謂此地菩薩,持戒波羅蜜增勝故,性戒所顯真如,具無邊莊嚴淨德故,名為「最勝真如」,此乃依德立名也。
    《義演》十三本:「此亦最勝即真如,是持業釋。」
    ▲深論戒勝
    蕅祖《唯識心要》十,於一切法中,「戒」為最勝之義,有極精闢之論述,茲特載之,以饗讀者,為同霑法益故。
    蕅祖云:「只是二空所顯,五位百法,遍行真如之理,本來具無邊德,本來最勝,但由無始迷惑,而為邪行(違背正道之業行)所障。令此勝德,不得顯現!今由菩薩,了知法性無染,隨順修行尸波羅蜜(即戒波羅蜜),斷邪行障。是故,全性所起三聚淨戒(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),妙無作戒體(不假身口意之造作,而恆相續,故稱『無作』;具有防非止惡之功能,故稱『無作戒體』即戒子於受戒,『作法』── 梵名『羯磨』成就時,與第六識相應之思心所,其隆盛之勢力,於第八識中,熏其種子。此思心所種子,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故,以之為戒體。此一戒體,初發之緣,雖由三業,作禮、乞戒等造作而生起,然一旦獲得於吾身心之後,則不假三業之造作,而恆相續,自然於心體上,發起防非止惡之功能,故名『無作戒體』),具足無邊功德,於一切法最為勝也。」
    「經(案即《瓔珞本業經》云:『心無盡故,戒亦無盡』。當知:所緣無邊故,戒亦無邊。如不殺戒,遍於五位百法,得不殺德;如不盜戒,遍於五位百法,得不盜德;如不邪婬戒,遍於五位百法,得不邪德;如不妄語戒,遍於五位百法,得不妄德。乃至十善,一一皆爾。」
    「又遍於五位百法有斷惡德,即遍於五位百法有生善德,亦遍於五位百法有度生德。」
    「斷惡名律儀戒,即成法身斷德;生善名攝善法戒,即成報身智德;度生名饒益有情戒,即成化身恩德。」
    「又復即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三德,當知舉真如全體,而為三聚淨戒;仍舉三聚淨戒,一一無非真如全體。是故,橫悉無邊,豎悉最勝,無有一法而不無邊,無有一法而不最勝也。」
    總之:戒為德本,故《遺教經》云:「若人能持淨戒,是則能有善法;若無淨戒,諸善功德,皆不得生。是以當知: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。」第二地中,菩薩能離犯戒垢故,顯此真如,具無邊德故,遂稱之為「最勝真如」。
    上來所觀法,第二「最勝真如」,已略釋訖。(全文未完待續)  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