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漢,韓延壽,出任穎川太守,是繼前太守趙廣漢之後,廣漢令百姓揭發他人陰私,以致民風多怨仇。延壽則以禮讓教民,召集郡縣裡的長老,為百姓講述親愛和睦的道理,消除彼此仇怨責怪的想法。又議定嫁娶喪祭的禮儀形式,依照古禮,不能逾矩,百姓都遵行其教化。之後,他遷調東郡,由黃霸接替穎川太守,仍承襲延壽做法,使得穎川大治。
延壽為官,喜歡以古道教化百姓,所到之處,總是延請當地賢士,以禮對待任用。表彰孝悌有德之人,修繕學校房舍。春秋兩季鄉射時,陳列鐘鼓管絃,嘉許升降揖讓。接待下屬官吏,施恩深厚,且誓約明確。在東郡主政三年,執行命令,堅決迅速,從不猶豫,訴訟案件大減,因此升任左馮翊。
當他來到轄區高陵縣時,有兄弟二人因田產興訟,延壽非常悲傷地說:「我有幸補備官位,理當為郡民表率,卻不能講明教化,以至於百姓有骨肉爭訟的事情,過失全在我身上。」就在家閉門思過。於是爭訟人的宗族,交相傳言指責,兄弟二人也深自悔改,願意彼此相讓,至此不再相爭。全郡百姓從此親近和睦,相互告誡勉勵。延壽的恩信周遍廿四縣,無人敢以言辭與人爭訟。
由於延壽以真誠待人,所以無論官吏、百姓,都不忍矇騙他。
曾子說:「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」可見百姓犯錯,政府官員是有責任的,所以韓延壽見轄內有兄弟爭訟,自己要閉門思過。為官治民,先要以身作則,再教民禮讓,並用道德誘導規勸,讓人民從心底生起羞恥心,自然能改過向善,遵守正道,達到風行草偃的效果。
東漢末年,黃巾賊亂天下,管寧避居遼東,跟隨他去的人很多,所住的地方很快就成了市鎮。管寧在遼東三十年,安貧樂道,專門講授詩書,申明禮讓,長期薰陶下來,地方上鬥毆爭訟事件不見了,收到移風易俗之良效。管寧並無官職,卻能化民如此,殊是難能可貴。
唐朝柳宗元,貶謫柳州為刺史,柳州在當時是極荒涼落後的偏遠地區,百姓迷信無知。宗元到任後,首先修復孔廟,重塑孔子神像,率州衙大小官吏,舉行莊嚴的祭孔典禮,大興儒學,並在施政中,推行孔子仁義禮智信的遺教。使百姓能親身感受到禮樂教化的好處,心悅誠服地依禮法行事。接著又扶持佛像,百姓漸次皈依信仰,有了慈悲仁愛之心,原先嗜殺、輕生的現象不再,社會秩序逐步建立。宗元治理柳州卅四年,政績斐然,尤其是對百姓的教化。百姓深受其惠,尊其為「柳侯」。
曾國藩先生有句名言:「風俗之厚薄,繫乎一、二人心所向」,管寧、柳宗元的事蹟,可為佐證。今日社會人情澆薄,奢華成風,傳統道德淪喪,暴力色情氾濫,真希望政府官員中多幾個韓延壽,能及早端正社會風氣,拯救人心陷溺。

(韓延壽喜歡以古道教化百姓,舉辦鄉射禮,人們以禮讓為榮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