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勝流真如──
十種真如之三
※前言
《唯識開蒙》卷下載:
問:三何名發光?
答:(第三地)成就勝定(等持、等至),大法總持(聞勝妙之教法,而總任持不忘失),能發無邊妙慧光(由「勝定」發修慧光;「大法總持」發聞思光;以三慧光,照當地所聞之法,顯現明白)故名「發光地」。
問:所證?
答:勝流真如。

▲以本收末
《論》十云:「謂此真如,所流教法,於餘教法,極為勝故。」謂第三地菩薩,以善巧聞思修三慧,及勝定、總持、所證得之真如,乃是一切諸法審實不謬之勝義諦,亦即所謂「在凡不減、在聖不增、在迷不染、在悟不淨」之「真如實性」也。
1.順說
《梁攝論》十云:「真如,於一切法中最勝,由緣真如,起無分別智。無分別智,是真如所流,此智於諸智中最勝,由此智,流出後得智,後得智所生大悲,此大悲(大悲三昧),於一切定中最勝,因此大悲,如來欲安立正法,救濟眾生,說十二部經,此法是大悲所流,此法於一切法中最勝。」
上來即「順說」勝流義。
2.逆推
十二部經,從何而立?曰:從佛「後得智」立。
此後得智,復依何生?曰:由「根本智」生。《論》十云:「了俗由證真,故說為後得」故。
此根本智,從何而立?曰:由冥(默契)真如立,故名「真如」為最根本。
上來即「逆推」勝流義。
《義演》十三本云:「勝流真如者(中略),此顯勝流教法,所依真如故。勝教法,從真如流出。即『真如』是『能流』,『教法』是『所流』,即『勝流法之真如』也,是依主釋。」謂真如是釋迦佛一代時教之體性也。
蕅祖《心要》十云:「(從「真如」流出之教法),極為勝妙,若餘二乘、凡夫等,所說教法,非證真如之所流出,故不為勝。」
故無性之《攝論》七云:「謂此所流教法最勝故,捨身命,求此善說,不以為難!」
世親之《辯中邊論》一亦云:「為求此法(法界等流教法),設有火坑,量等三千大千世界,投身而取,不以為難!」意同無性。
故《本生心地觀經》卷一偈云:「時佛往昔在凡夫,入於雪山求佛道,攝心勇猛勤精進,為求半偈捨全身」。「雪山半偈」之公案,即在顯示「法界等流法」之超勝!其典故祈見北本《涅槃經》卷十四可知。
上來「以本收末」,不論順說、逆推,同在顯示一切聖教,皆從真流,是故其與真性,常不變異,如海起潮,不失鹹味,以本收末,唯是真如故。
▲會相顯性
《仁王般若經.二諦品》載,佛告波斯匿王云:「法輪者,法本如,重頌如、受記如,不頌偈如,無問而自說如,戒經如,譬喻如,法界如,本事如,方廣如,未曾有如,論議如,是名味句音聲果,文字記句,一切如。」
圓瑛大師《仁王般若經講義》云:「『法本如』下,列舉十二部一一皆如」:
1.法本如──
梵音「修多羅」,此云「法本」,釋有二義,一教為理本,二總為別本,「修多羅」通於一切諸佛所說之教法故。
2.重頌如──
梵音「祇夜」,舊譯為「重頌」,新譯為「應頌」,以偈重頌修多羅中所說法義,與前段之法義相應故。
3.受記如──
梵音「和伽羅那」,即從佛處接受當來必當作佛之劫數、國土、佛名、壽命等事。
4.不頌偈如──
梵語「伽陀」意譯為「孤起頌」、「不重頌偈」,直以偈言,顯示諸法故。
5.無問而自說如──
梵語「優陀那」,此翻為無問自說,佛觀察機緣既熟,不由諮請,而自宣唱也。
6.戒經如──
梵語「尼陀那」,譯曰:因緣、緣起。《智論》三十三云:「泥陀那者,說諸佛法本起因緣,佛何因緣說此事?修多羅中,有人問故,為說是事;毘尼(梵名,謂佛所說之戒律)中,有人犯是事,故結是戒(制定戒法)。」
7.譬喻如──
梵語「阿波陀那」,意譯為「譬喻」,由譬喻故,隱義明了。
8.法界如──
梵語「伊帝曰多伽經」,此翻「本事經」,《翻譯名義集》四云:「本事者,謂如來說聖弟子前世等事」。嘉祥大師之《仁王般若經疏》二云:「佛說法界畔,亦云以說過去十八界事故」。
9.本事如──
梵語「闍陀伽」此翻「本生」,主要記述釋迦佛,於過去世,受生為各種不同身形、身分,而行菩薩道之故事,《大毘婆沙論》一二六云:「本生云何?謂諸經中,宣說過去所經生事,如熊、鹿等諸本生經,如佛因提婆達多,說五百本生事等。」
10.方廣如──
梵語「毘佛略」,《勝鬘寶窟》上云:「方廣是大乘經之通名也(中略)理正曰『方』,文富稱『廣』。」云云。
11.未曾有如──
梵語「阿浮陀達磨」,記佛菩薩現種種不思議事之經文。
12.論議如──
梵名「優婆提舍」,此翻「論議」,以問答發揮,辯明理趣故。
上來十二部經之名言、章句、文字、義味等,若語言中者,即依「聲」建立;若書冊中者,即依「色」建立;若心想中者,即依「法」建立。
總之,十二部經,皆依他起,從緣生故,必無自性,無自性故,即是真如。故曰:「十二部經,一一皆如也。」
復次上說:「如」為「教」本,而「教」非即「如」,今說「教」即是「如」,則攝十二分教之「相」,歸即「如」之「性」也。
上來「會相顯性」已略釋訖。
又所觀法,第三「勝流真如」,亦已略釋訖。(全文未完待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