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一四五)     子 圓

    
   雍也第六

   子曰:「君子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,亦可以弗畔矣夫。」


       
  

    孔子說:「君子對於聖人遺留的典籍及各種藝術,能一門先精通,再學習別門,愈學愈廣博,並且用禮節來約束自己的身心。能做到以上的情形,也就可以不偏離正道了!」
   「君子博學於文」,博學是本門的功課經過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五個階段的淬鍊。學通了,才再學習別門功課。這樣不斷的學習,活到老、學到老,一直學到死為止。「文」,詩書禮樂古聖人所遺留的典籍及一切藝術都包含在內。因為修道的門路很多,必須多研究了解,才能不迷惑,所以君子一定要博學。但是博學不像現在的學校,光採用學分制。一開始就開幾十門功課,學生根本吸收不了。結果門門不精,這樣大概就是雜學、亂學罷了!
  「約之以禮」,「約」是約束。雖然廣博的學習,但實行時必須用禮節來約束自己的身心。古人求學,先學灑掃應對進退的基本禮節,長大後才不會濫用聰明才智而犯上作亂。中國文化的內涵有「道、德、仁、藝」四大項,都是博學的對象,都應該加以學習。「道、德、仁」不容易了解,而「藝」是最下層次,較容易體會學習,包括了六藝及百工技能在內,開頭就是禮。「禮」是規矩,是道德的條約,有了禮,道德才會落實。守禮正是君子的本分,不守禮便淪落為小人,被大家所摒棄。而「禮」並不是法律,法律是有強制性,違犯了就會受到處罰或判刑。如果能做到以禮治國,那是何等的和平呀!
   「亦可以弗畔矣夫」,「畔」,是邊界,引申為偏的意思。「弗畔」是雖然還夠不上中道,也不至於產生偏頗、片面的毛病。
    民國初年,主張推翻孔子教化,唾棄禮節的風氣熾然。結果造成大家互相妨害,自取其辱的悲慘下場。這種偏頗的風氣瀰漫至今,讓整個社會人心澆薄,動盪不安。學習本章,我們更應遵從孔子「博學約禮」的教導,才能自安安人,步上君子大道。尤其更應自我勉勵,將《常禮舉要》所選的禮節實踐出來,切勿輕忽!


 》回明倫首頁